在物质空间中,所有“心”的生起都需要有物质来支持。在我们的视觉器官中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负责接收光的撞击,并且会支持认知的所缘的“心”生起,这个区域称为“眼净色”。而那个被眼净色支持生起的认知所缘的“心”称为“眼识”。

 

有些观点不认同在“看”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所缘、眼净色、眼识三者要会和、撞击、接触在一起。他们错误的认为眼识是由所缘与眼净色产生的。但事实上,视觉过程并不是所缘本身与眼净色撞击在一起,而是来自所缘的光与眼净色相撞击,同时眼净色又支持眼识生起,此时光、眼净色、眼识三者撞击在一起,眼识认知二者,对于色所缘的认知过程也已开始。

 

(此处删截部分文字)波罗密强的行者,首先观智增长的速度会很快,其次在同级别观智中体验的细节更深刻,不会因为所观察到的现象过度欣喜,也不会沉溺于这一点点发现之中。


对于极强波罗密的行者来说,“心”在认知目标的时候会与目标撞击、接触、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心”与目标结合的紧密度与贴合度也是可以在实修中观察到的。布达文萨在这里讲两句题外话,当“心”从不精进状态转入精进,或者从散乱状态转入专注,或者从连接状态转入工作状态,都是不能瞬间就进入状态的,都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的过程一般至少要有十七颗“心”。因此那些声称随时开始观察随即就产生智慧的观点必然是缺乏实修体验支持的。

 

眼识是“心”是名法,在人间必须基于色法才能生起,而这个色法就是视觉感官器官,但如果认为眼识是由前两者产生的,那实在是缺乏实修体验,也不具备理论功底而产生的错误理解。名法与色法(物质与意识)是世间本就存在的究竟法。光与感觉器官都是色法,色法可以产生色法,但是色法是不能产生名法的,在人间,色法只是支持名法生起。因此,“眼识”并不是由光与眼净色产生的,而是借助眼净色的支持生起的,除此之外,眼识的生起还要有作意。光不停撞击视觉器官,此时作意将“心”转向色所缘,眼识借助眼净色生起并与眼净色与光撞击在一起,并绘制色所缘(被看的物体)的全貌,此时眼识与光结合的同时也会与眼净色结合,在实修中,具备波罗密的行者会感觉在观察到目标变化时候还有眼净色也在变化,有些时候,行者可以通过作意,只看到眼净色的变化。另外,布达文萨认为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单眼也可以呈现被观察物体的三维认知信息。通过实修中的观察我们也验证了论书优胜法中对于眼识特性的解说,眼识的作用与力量都很弱,因此眼识无法绵密准确的观察目标,不能与目标准确的撞击并结合。布达文萨个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眼识基于眼净色生起才能撞击到从所缘来的光。

 

修中说的“缘起”是无明缘起级别的,而不是普通粗浅的缘起,四谛中的灭谛与谛是涅槃与道心,而不是粗浅的灭苦方法更不是放松方法。如果将正念快速转换这种很低标准的观智等同于认知了无明缘起与四谛,这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见解。将能解脱的诋毁为不能解脱,这是不正确的见解,将尚不能够解脱的说为能解脱,同样也是不正确的见解。

 

这些人并没有清楚的观察到名色法运转的细节,也没有观察到智慧的运作特性,也没有观察到正念与心的运作规律,没有观察到名色法的细节,没有体验过本质感受级别的极快速生灭。如此羸弱的智慧之下,如此单薄的实修体验之下,却发布各种终结式的评论,这是极其不理智的。

 

有些人强调自己的老师陀,不相信也不听取其他教导者的建议,但是佛陀已经涅槃了,如果不依托教导者如何可以理解佛陀的教法?自己看经文练习么?这恐怕是太过自信了,最后往往会成为自以为是错误解说经典的顽固错误见解者。

 

观察本质感受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一直坚持就可以引致涅槃,但是为什么解脱的人那么少?因为人们总觉得它不够“玄虚”。

 

(未完待续)



布达文萨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眼识,眼净色,色所缘,光,他们如何运作布达文萨讲体悟(二十九)发布于2021-12-12 22:51: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