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苦




作意

(接上文)以上这些都要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需要意识的许可。
如果意识不许可的话,那么我们的眼睛就不会看到景物,如果意识不许可,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用本质感受(十二种)加工成酸麻痛痒等感觉(感受),进而也就不会引发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
我们的身体仅仅只会感受到硬、粗、重、软、细、轻、冷、热、滚动、粘结、推动、支持、膨胀、收缩这十二种(不加膨胀收缩就是十种)本质感受。
这个“意识许可”就是那个开关、阀门或者换向器,它也被称为“作意”。



1



观察


苦受与乐受本身是概念,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苦受与乐受,严格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苦。
行者智慧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就会发现,所缘的性质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苦受与乐受可以因为作意的改变而改变。
当行者智慧继续提升时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苦受与乐受之分。
自然也就不会有苦受与乐受而引发的好或不好的情绪了。


当我们的心老实的、如实的、绵密的观照目标(所缘)时,此时也可以说心保持在“工作处”。
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没有时间去许可另外的“加工”活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维持在了知目标本质的状态中。
这时候我们的专注力会提升,我们的智慧也会提升。
这时候我们不会有胡思乱想,甚至我们的眼睛与我们的意识都没有管去了解任何的景象(或回忆),当定力与智慧达到一定阶段后,甚至我们的心都无法将感受加工为疼痛了,因为无法获得意识的许可。


所以,处理情绪,疼痛,苦受,感官干扰最好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如实观察,这也是唯一的方法。



2



名法

有些禅师认为,主动地思考是思想,比如主动的回忆,主动地思考,主动的计算。

而被动升起的是情绪,比如快乐,忧伤,苦恼
们是被动,是因为人们认为首先出现了引致情绪的目标之后,才产生了情绪其实这只是日常层面的理解,有些人也会没有什么征兆突然主动发脾气。

在本质层面思想与情绪是同一类别的,都是心,也就是名法。
心的自性就是识知目标因此很难说它们是被动还是主动它们的升起也都需要所缘



3



科学

现代的医学、计算机学也一直试图了解什么是疼痛,什么是思维,什么是认知,什么是感觉,什么是情绪。

 

科学家们认为痛感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许多步骤:

接触刺激——刺激可以是机械的(压力、冲击或者剪切伤)或化学的(烫伤)。

感受——经末梢感受到刺激。                                        

传输——神经将信号发送至中枢神经系统。信息的传输过程通常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神经元参与。                                                

疼痛中枢接收信息——大脑接收信息,以便进一步处理和行动。痛觉使用的神经通路,与一般的知觉(如对接触、压感或温度的知觉)不同。对于不引起疼痛的刺激,最先激活的神经元群组是普通的神经感受器。而当刺激引发疼痛时,痛觉感受器最先激活。                                                    

普通的感觉神经元已经髓鞘化(被髓磷脂包裹)并且可以快速传输,而痛觉神经元却只是轻度髓鞘化,甚至根本没有髓鞘化,传输也较慢。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医学也认可痛觉已经是“加工后”的产物了。
行者们具备一定智慧时就会发现,酸痛痒严格来说都是疼痛的不同等级。
麻稍微有些特殊,它里面更多成分是触觉(冷热软硬震动),麻是机体受到压迫、受到干扰、或无法准确反馈感受但又试图全面反馈信息时的现象。

 

现代医学也认可思想与情绪(意识)能够影响疼痛。
罗纳德.梅尔扎克(Ronald Melzack)和帕特里克.沃(Patrick Wall)提出了一个理论。
他们认为在脊髓背角可能存在闸门机制。
以此来解释为什么思想和情绪能够影响疼痛知觉。



4



因果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一些体验,感到疼痛的地方用嘴吹一吹或用手抚摸抚摸会缓解疼痛。
比如不小心腿撞桌子上,会赶紧用手去摸一摸来减轻疼痛。
现代科学认为这是由于疼痛激活的神经纤维(C纤维)的活性可以被触觉纤维(Aβ纤维)抑制。

 

但行者们必须知道,这是从“果”的层面进行的解释。
而在“因”的层面,是由于我们的意识专注于被桌子撞击后的腿“痛”,专注于用手抚摸痛处的感受,此时我们没有太多时间用来作意,由于作意的缺乏,疼痛感觉的“管道流量”减小,我们的心也就减少了将基本感受加工为痛觉,此时痛觉减轻,与此同时,痛觉神经的活性被抑制。
痛觉的减弱与痛觉神经被抑制其实都是“果”,因为痛觉本就不是“第一感受”。
其实,这就是很多疗法、体式方法解决疼痛的根本原理,都是对“意识许可”也就是“作意”进行训练与管理。



探寻

古希腊哲学家欧布利德提出了“谷堆悖论”
一颗谷粒不能成为谷堆,但是很多谷粒就可以成为谷堆
同样,从一个谷堆上拿走一颗谷粒,谷堆还是谷堆,那么反复不停地一颗一颗拿走,是否最后剩下的一颗谷粒也还是谷堆?
那么,从第几粒谷子开始谷堆成为谷堆?
从哪一颗谷子被拿走的那一刻开始谷堆不再是谷堆了?

还有人提出“秃子悖论”
头上长满头发的人不是秃头,拔掉一根头发也不是秃头,但不停地拔却能把他变为秃头。
那么从拔掉第几根头发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为秃子了?

 

这些悖论并不是狡辩,它们其实反映了哲学家与科学家们对于认知,情绪,情感,感官原理的探寻。


现代脑功能学研究认为,我们大脑的两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
左脑负责语言,逻辑等思维,右脑是情感,创造等思维。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01  “无我”,那我哪里去了?
02  什么是智慧?智慧与我何干?
03  慷慨治愈贫穷,智慧终结愚痴
04  什么是智慧法禅修,它的原理是什么?(上)
05  什么是智慧法禅修,它的原理是什么?(中)
06  什么是智慧法禅修,它的原理是什么?(下)
07  玛丽卡经
08  无子者经
09  吝啬



作者:布达文萨
编辑:Udayana
校对:Aggacitta  Subhadda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疼痛,情绪,感官干扰,禅修中如何应对?(中)发布于2021-12-12 23: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