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意乐睡眠有四。

大师归纳《瑜伽师地论》的教授,教导我们睡眠时应以四种意乐寝卧,“四种意乐”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若以这四种意乐睡眠,即为“巧便而卧”,能将睡眠转为修行。所以修行人不应随烦恼、无记心睡眠,应当调整自心,以清净意乐睡眠。

 

以下对睡眠的四种意乐,逐一从方法、作用二方面分析。

一、光明想

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光明想者的方法,即应当以心善巧作意光明之相,以此光心而睡眠。

光明想的作用:睡眠时安住光明想,能使心不昏暗。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谓于光明相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思惟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卧。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昏暗。”

 

二、正念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

第二种睡眠意乐——正念,即通过闻思修法义所成就的正念,乃至尚未进入熟睡时,应让正念一直在心中随逐。

所应随逐的,是平时闻思修所成就的正念;随逐的阶段,是从开始睡一直进入熟睡这一段时间。譬如:我们经由闻思暇满难得之理,而生起了珍惜人身的正念,睡眠时内心就要一直安住在珍惜人身的正念当中,直到熟睡为止。

这样行持的作用。

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通过睡眠时让正念随逐,就能使沉睡时和未睡时一样,心能常常随顺彼法而转,总之,在睡眠时也能修习善行。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念巧便而卧,谓若诸法已闻已思已熟修习,体性是善,能引义利,由正念故,乃至睡梦亦常随转。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即于彼法心多随观。由正念故,随其所念,或善心眠,或无记心眠,是名正念巧便而卧。”

以下引两则公案说明。

明代憨山大师在其自叙年谱中说:“我十九岁时,专心参究一事,但不得要领,于是专心,日夜不断。不久,在一天夜里,我梦见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而且很清楚地见到佛的面目光相,于是我上前接足敬礼,内心哀恋不已。心中又希望能见到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当时,二位菩萨便显现半身。从此,西方三圣时时炳然在目,于是自信修行可以成办。”这则公案证明了以正念巧便而卧,确如无著菩萨所言:“由正念故,于睡梦中亦常记忆,令彼法相分明现前。”

元朝高峰原妙师在其语录中说:我在次月十六日的夜梦中,忽然想起断桥和尚房内“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从此之后,疑情顿发,打成一片,直到东西不辨、寝食俱忘的境地。到了第六天,抬头时忽然看见五祖演和尚真赞的最后两句,而蓦然打破疑团。又经过五年,有一天在睡觉中,正疑此事,忽然听到同住友推枕落地的响声,蓦然打破疑团,一念无为,十方坐断。

高峰禅师参禅,最初是在梦中发起疑情,最终也在梦里彻悟,可见心在梦中比醒时更具力量

 

有人怀疑:白天人们的意识非常清醒,六根完全开放,对周遭的境界都能清楚了知,而梦中意识模糊,怎么可能比白天更有力量

回答:白天由于六根开放,攀缘外境,所以心力涣散;而睡眠时前五根关闭,五识不再活跃,所以心相对比较安定。因此,睡眠时若能令正念随逐,在梦中修法则更得力。大修行者往往会在梦中生起成就的证相,甚至大彻大悟。

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开示:“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道此语已,一心正念,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

可见,睡眠时的正念力对睡梦影响至深,我们应该把握这个修行的良机,不要空过。

三、正知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第三种睡眠意乐——正知,即睡眠时由这样依止正念,随任何烦恼生起,就能及时觉察了知,迅速舍弃而不染著。

此段是从“睡眠时正知烦恼而不受”的角度解释的。

何时正知呢是在睡眠的过程当中正知。

为何能够正知呢因为直到熟睡之前正念随逐的缘故。

正知所要觉察的是什么梦中随起烦恼时,能正知烦恼。

正知有什么作用知即不迷。了知它是烦恼,就不会随烦恼而转,这就是“断除不受”。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正知巧便而卧谓由正念而寝卧时,若有随一烦恼现前,染污其心,于此烦恼现生起时,能正觉了令不坚著,速疾弃舍,既通达已,令心转还,是名正知巧便而卧。”

 

四、起想分三:一、不越起时之想 二、发起寤瑜伽欲乐之想 三、不舍善法之想

起想有三。

所谓“起想”,就是在睡眠时,先要发起善想。关于“起想”,根据《瑜伽师地论》应当发起三种想:1、不越起时之想;2、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3、不舍善法之想。

1、不越起时之想

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

第一,“不越起时之想”,是指在任何情况下,自己的心不应当为睡眠所障蔽,而应以精进所摄之心,警觉摄心而眠,犹如受伤的野鹿。

“惊”是不安稳,时时警觉;“慑”即不放纵,注意力集中。这种惊慑而眠的状态,就像受伤的野鹿睡眠时的状态:林中野鹿恐惧被猎人捕杀,所以睡眠时总处在十分警觉的状态,而受伤的野鹿更是警觉,丝毫不敢放松。

 

发起不越起时之想的作用:

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通过这样发起警觉的心入睡,能令睡眠不会太沉,不会超过起床的时间,而能及时醒觉。它的因就是以精进所摄之心。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谓以精进策励其心,然后寝卧。于寝卧时,时时觉寤,如林野鹿,不应一切纵放其心。……当知此中由第一思惟起想,无重睡眠,于应起时,速疾能起,终不过时方乃悎寤。”所以,睡眠时应当发起迅速起床之想,这样入睡之后就可以在应该起床时快速起床。

 

2、发起寤瑜伽欲乐之想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

第二种想,就是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修持佛陀所开许的觉悟瑜伽,为了修持觉悟瑜伽,我应当努力引发欲乐,安住这种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

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的作用:

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通过此想,便能依照佛陀所开许的狮子卧式睡卧,而没有增减,也就是会持守稳固的睡眠行为。相反,若未发起此想,睡眠行为就不稳固。比如:前三天还是狮子卧,第四天就成了天人卧;或上半夜是狮子卧,下半夜就成了猪狗的卧式。这样就是“眠有增减”,即睡眠行为不稳固。

《瑜伽师地论》说:“随顺趣向,临入睡眠,复作是念:我今应于诸佛所许悎寤瑜伽,一切皆当具足成办,为成办故,应住精勤最极浓厚加行欲乐。……由第二思惟起想,能于诸佛共所听许狮子王卧,如法而卧,无增无减。”

发起第二种想,必须安住在很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才能成办昼夜警醒的瑜伽。如果具有这样强烈的向道心,自然会在睡眠时,按狮子卧如法睡眠,这样才能让身心不懈怠懒惰,不失坏觉悟瑜伽。

 

3、不舍善法之想

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

第三种想,即应如此思惟:就像我今天勤修觉悟瑜伽以及各种善法,明天我也应当这样勤修。

发起不舍善法之想的作用:

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通过发起不舍善法之想,行善的欲乐便能相续不断,即使在忘失正念时,也能为上上品成就而精勤修习。

论中的“是”,即指不舍善法之想,以此想作为因,就能导致“善法欲相续不断”。如何相续不断呢即“虽忘念中亦能为上上品成就而精勤”。换句话说,依靠串习,能使相续中不舍善法的心念势力强大,所以即便忘失正念,也能由其作用引动自心,为求得上品成就而精勤。

《瑜伽师地论》说:“复作是念,我今于修悎寤瑜伽,应正发起勤精进住,为欲修习诸善法故,应正翘勤,离诸懒惰,起发具足。过今夜半至明清旦,倍增发起勤精进住,起发具足。……由第三思惟起想,令善欲乐常无懈废,虽有失念而能后后展转受学,令无断绝。”

上面已从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四个方面,说明睡眠时的清净意乐。

 

总结

我们从第四种资粮的名称——“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就可以了知修习睡眠意乐,目的是为了成就悎寤瑜伽,方法就是以心作意思惟。

悎寤瑜伽有修时和修后两个阶段,中夜分的睡眠是修后之事,其余白天、初夜分、后夜分三者为正修之时。

就勤修悎寤瑜伽而言,睡眠的行为应当如何行持呢睡眠行为应与正修密切相关,也就是要延续正修时的觉悟状态,直到次日的后夜分。而要延续觉悟状态的关键则在于意乐:

一、首先应作光明想,避免心识昏暗的状态。

二、接着是让正念随逐,依靠正念的力量令所修行相于睡梦中分明现前。

三、这样依止正念,就能在睡眠中保持正知而觉察烦恼。

四、为了保证次日能够及时醒来,应当发起不越起时之想;为能成办悎寤瑜伽,应当发起安住悎寤瑜伽的强烈欲乐,让心识保持勇悍坚猛,这样就会按狮子卧睡眠,而没有增减;为了保证精勤悎寤瑜伽相续不断,应当发起不舍善法之想。由此可见,一切睡眠的行持都是在心上安立。

依靠中夜分的睡眠能够承接前后两天的正修,因此若能具足上述睡眠意乐,则对睡眠和次日的修行有极大利益。唯有善加修持睡眠的清净意乐和行为,让正修时与修后相辅相成,打成一片,才能将整个生命融入佛法的修行当中。

出处:堪布益西彭措菩提次第广论讲记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堪布益西彭措:睡时以四种意乐寝卧能将睡眠转为修行发布于2021-12-06 13: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