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中国宗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为何说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确立于四祖

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接上篇】
 
 
禅宗的形成与发展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即为禅宗西天的初祖。中国禅宗由东土初祖菩提达摩传入,他也是西天的二十八祖。在他之前,一些高僧大德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诸多禅法经典,倡导禅修,当时禅学在中国北方有了一定的传播,但那时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宗派。

到了菩提达摩,进入如来禅时代。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这一时期被称之为纯禅时代,是一个藉教悟宗、悟心成佛的时代。我们看到从初祖达摩一直到六祖慧能,都是衣钵单传,走的是藉教悟宗的路线。从菩提达摩到三祖僧璨,都是依照《楞伽经》藉教悟宗,四祖信改依《文殊般若经》,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则改依《金刚经》。他们都是通过大乘佛教了义经典,去体认诸法的实相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但禅宗真正作为一个宗派出现和形成,实际上是在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时代。

少林寺后山的达摩洞是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的地方。达摩时代的禅宗,无论从思想理念、修行法门,还是生活方式上,都迥异于主流佛教,禅宗在当时是不被接纳的。当时的少林寺是一所律宗寺院,达摩祖师没有办法才到后山山洞里住了九年,一直等到二祖慧可前来接受他的衣钵,因此有二祖“断臂求法”的公案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后,即“只履西归”回印度了。
 

二祖慧可离开了少林寺后,为了避开北方的法难,先来到今天安徽岳西县的司空山弘法。当时禅宗的影响非常小,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法,后来才遇到三祖僧璨。据佛教史料记载,三祖僧璨当时还不是一名出家人,而是患有严重风疾的中年在家人。二祖慧可见到他,启发他开悟,并传付衣钵。之后,二祖便来到河北邯郸弘法,一百多岁时,他被当作异端,受迫害致死。可见当时禅宗处在一种多么惨淡的境地。

三祖僧璨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得了衣钵后,离开司空山,来到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想找一个人传授衣钵,一直找不到,后来才遇到了四祖道信。据史料记载,四祖道信当时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沙弥,但是三祖觉得他善根深厚,是一个禅器,就把衣钵传给了他,然后自己去了广东的罗浮山。

考察禅宗早期的历史,我们发现,从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到三祖僧璨,禅宗在当时都是不被主流佛教所接纳的,处在一种被打压的、颠沛流离的状态中。

四祖寺 灵润桥

真正改变了这种状态的是四祖道信。道信大师是湖北武穴人,古称广济。他接到衣钵后,就到庐山大林寺跟随天台智者大师的弟子智锴学习天台止观禅法。湖北很多人经常到庐山去参礼他,请他回家乡建造寺院。唐朝武德七年,道信大师来到湖北黄梅,驻锡传禅三十年。他依据菩萨戒法,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禅宗教团,并留下了《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据史料记载,当时跟他一起学习的有五百多人。

庞大的僧团必然会面临吃饭的问题。古代禅师是托钵乞食,但当时生产力低下,普通农民每年的粮食收成,除去交租之外,自己所剩极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供养给寺院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于是,道信大师提出了“坐作并重”。第一个“坐”指打坐修行,第二个“作”指劳作种地,“坐作并重”就是把修行和劳作结合起来,两方面都强调。后来,百丈怀海禅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农禅家风”得以完全确立。农禅家风的确立,体现了中国禅宗因地制宜,敢于破旧立新、敢于重新审视乃至突破自我的伟大精,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佛教的面貌和中国佛教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四祖道信大师提出“坐作并重”的思想之后,出家人可以自己种地,有了生活来源。从理论到实践,从僧团建设到生活方式,自道信大师开始,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才真正得以形成。在他之前,禅僧都是寄居在其他宗派的寺院里,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教团。所以按照今天宗教学的涵义去考察,中国禅宗的真正确立就是在道信大师创建四祖寺之时。

和尚曾经在四祖寺的山门口写过一副对联,叫“黄梅佛国无双地,东土禅宗第一山”,认为四祖寺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个寺院,为五祖弘忍开创东山法门,六祖慧能禅法传遍天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达摩祖师到慧能大师的纯禅时代,一方面是衣钵单传,另一方面是藉教悟宗。六祖之后,这种模式有所改变,进入到祖师禅,即禅机的时代,禅宗逐渐形成了五家七宗的格局,即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五家,其中临济宗下又分出黄和杨岐两派。

如来禅、祖师禅的最早提出,跟下面这则公案有直接的关系。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灵祐禅师,一日对他的弟子智闲说:“我不问你在经书上学到了什么,但是你告诉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茫然不知,在经书上找了几天也不知道答案,就回复说:“我不知道,您告诉我吧。”沩山说:“我告诉你的,是我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你必须自己参究。”

智闲听了很感慨,说食不饱,画饼不可充饥,于是他离开沩山,到了南阳慧忠禅师曾经住持过的严寺闭关,当时香严寺已经非常破败。有一天,他在农田翻地时,碰到瓦片,就捡起丢出去,瓦片碰到竹子发出敲击之声,他豁然大悟。

大家听了以后可能一片茫然,丢个瓦片怎能开悟呢如果去读祖师的传记,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禅师都是在生活中开悟的。为什么说生活禅重要呢如果我们能契入一种禅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开悟都是在生活当中。

智闲禅师开悟以后,非常感念沩山祖师当时没有为自己说破,便面朝沩山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并作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沩山禅师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跟弟子仰山禅师说,智闲终于开悟了。仰山禅师说,我还要勘验一番。古代非常讲究勘验,即一个禅人有了悟境以后,必须要找到明眼人来印证他的境界是不是正确的、究竟的。

为什么说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呢古代善知识非常多,但是经书不容得到,交通也不便利;今天恰恰相反,手机就可以读到大藏经,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到峨眉山普陀山,但是善知识反而不容易遇到。今天著书立说的人很多,但是否有正确的知见,言行是否一致,我们就要考量了。
今天的年轻人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读原典很重要。佛经是佛的圣言量,一定不会有问题,古代祖师大德的注疏也一定不会有问题。虽然开始读的时候有些困难,但是如果多读,不断去体会,慢慢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至于走岔路。如果知见错了,就好比本来要到北京,但买错票去了广州,越用功反而越偏离目标。

 

 

话说回来,仰山禅师听说智闲开悟了,觉得未必,就前去勘验他。他见到智闲禅师就问,最近佛法修学得怎么样了。香严智闲禅师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立锥之地,今年锥也无。”这句话讲的是佛法修行的次第,去年我是这样的状态,今年我是另一个状态。这就是如来禅。

仰山说:“你只是会得如来禅,还没有能够契入祖师禅的境界。”智闲听了以后说:“我有一机,瞬目似伊,若还不识,问取沙弥。”此即祖师禅所倡导的一念顿超、向上一路的层面。仰山禅师听了以后说:“恭喜你,你已经会得了祖师禅。”

这是关于如来禅和祖师禅出处的最初说法。“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体现了修证的次第,这就是如来禅的特点,如《六妙法门》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所讲的天台止观。到了祖师禅,“若还不识,问取沙弥”,表达的是本来现成,当下即是,即使沙弥也有本自具足的佛性

其实,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神秀大师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的就是如来禅。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是怎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祖师禅,一念顿超。

所以说一个是渐修,一个是顿悟。当下一念觉悟了,就可以达到和佛菩萨一样的认知。这是解悟,后边还要证悟,由解悟到证悟,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见道之后,在实际生活当中,还要保任,还要渐修,把功夫变得绵绵密密。禅不是口头的、理论层面的东西,它一定是真修实证的体验,是直指人心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智慧德相,人人皆可成佛,只不过一直以来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覆盖住了,所以我们要修行。祖师禅的修行是让你当下体认自性的宝珠;如来禅的修行则是让你慢慢擦拭尘土,使宝珠光现。这就是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差别,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从两宋之交开始,禅就发展到了一个融通的时代。沩仰、法眼和云门三家,因为种种时节因缘,相继陨落,只有临济和曹洞保留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临天下,曹一角”的格局。佛教界整体则呈现出禅净合流、禅教合流的局面。当时永明延寿、中峰明本等诸多禅宗大德都倡导净土法门,同时撰写调和宗门与教下的著述,如永明延寿大师所写的《宗镜录》。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柏林禅寺及网络
 

往期回顾:

文字禅 || 禅是无的宗教(一)

文字禅 || 禅是无的宗教(二)

 

 

 

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禅宗,宗教,文字禅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文字禅禅是无的宗教(三)发布于2022-01-19 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