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九祖蕅益大师发心广大,修行笃实,著述甚多,影响甚巨。印光大师曾极力赞叹:“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凡所著述,机理双契。”(《复丁福保居士书五》)大师尤其称赞《弥陀要解》:“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二》)可见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服膺之深。蕅益大师一生多次燃发愿,留下了多篇感人至深的发愿文。其中三篇与阅藏有关的发愿文,深刻地彰显了大师对阅藏与净土修行关系的理解。

 

一、阅藏愿文撮要

 

(一)《阅藏愿文》

 

第一篇是《阅藏愿文》,原刊于《绝余编》中,成时法师在编入《灵峰宗论》时,对文字做了不少删减,所以本文采用《绝余编》的版本。

 

《阅藏愿文》标明是六月十九日所发之愿,根据前后文的写作时间,可以推断此文写作时间应该是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当时蕅益大师三十八岁,在九华山居住修行。愿文先是总结大师持诵大悲治疗恶疟的效验:“曾于三月十九日为始,立愿诵持广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妙章句二百七十堂,以疗恶疟。神咒告完,恶疟渐愈,益验妙法恩力不可思议。

 

然后,发愿“敬然臂香三炷,供养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三宝”。所求的愿望是“愿我从今以去,普与法界众生,决定皆得永离病因,永绝病缘,永断病苦,永无病报,身心安乐,真性现前,发起大心,行诸妙行,同生净土,同证菩提”。由此可见:一、蕅益大师坚定地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知行合一,自行化他,被后世推举为莲宗祖师,的确是实至名归。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最为简洁方便的持名念佛为正行,另外也有很多助行。按照《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发菩提心,各种修行功德回向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惜,在成时法师所编辑的《灵峰宗论》中,删去了“同生净土,同证菩提”等这段愿文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文字,净土祖师发愿求生净土的宏愿也就无法彰显。这给了我们重要的提醒:我们金刚经原文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读诵金刚经译文《灵峰宗论》这个版本的相关文字时,如有可能,应该尽量参考其他版本的蕅益大师的著作核对阅读。

 

接下来继续燃香发愿:“复然臂香三炷,即于今日为始,暂减恒课,续阅藏经。”蕅益大师阅藏所祈求的愿望,先是自利:“惟愿法界三宝、二大慈尊、护法一切圣众,慈悲覆护,哀悯智旭。令智旭此番阅藏决无障缘,从始至终字字明解。外缘则事事丰饶,行人和顺,毫无片事扰心;内行则精义入神,随文妙证,决得闻持胜力。”然后是利他:“普与法界众生开顿悟门,成正修路,摧魔外之邪幢,夺权小之僻执。浴法日以重昭,补义天而广覆,俾末运还为正运,文字咸归性灵。法药所沾,沉痾立起;法雨所润,枯槁旋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蕅益大师阅藏的悲心:只有深入经藏,才能获得正见,破斥魔外的邪见,引导小乘、权乘行人破除偏执,修习大乘圆教教法如此才可挽回法运,救度众生。

 

(二)《阅藏毕愿文》

 

《阅藏毕愿文》目前只能找到《灵峰宗论》的版本。蕅益大师在圆寂前一年,即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时年五十六岁,完成了为期二十七年的阅藏,并写完《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两篇序言都写于“重阳后一日”。《阅藏毕愿文》写于当年九月初一日,大师先介绍了发心阅藏的缘起:“痛念智旭,年三十幻寓龙居,第二阅律,遂复发心遍阅《大藏》。”可知蕅益大师是在三十岁那年,即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在第二遍阅读律藏之后,开始发心通阅大藏经

 

然后,蕅益大师感慨地回顾其阅藏的艰辛历程,历数阅藏所经历的种种障碍,包括生病、借不到藏经、其他事缘干扰等等。最后总结:“窃计发心看藏,已经二十七年。出入兹山,亦匝二十三载。凡历龙居、九华、漳州、泉州、祖堂、石城、长水、灵峰八处,方获竣事。于中前后阅律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止一遍而已。呜呼!缅想法缘不,可胜涕泗滂沱。

 

 

 

 

蕅益大师阅藏,是与编著《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同时进行的。“今幸仗三宝力,已毕微愿。是以然香更求加被。……窃见南北两藏,并皆模糊失次。或半满不辨,或经论互名,或真伪不分,或巧拙无别。虽有宋朝法宝标目》,明朝《汇目义门》,并未尽美尽善。今辄不揣,谬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倘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因为永乐南藏、北藏在编排、分类上都有不少问题,缺乏一个合理的目录,阅藏不便,所以蕅益大师在阅藏基础上写作二书。其中,《阅藏知津》将大藏经全部内容更加善巧分类,并且把同一部佛经的不同译本经名标出,选出最善译本,使阅藏读经者避免重复阅读佛经,提高阅藏效率。而《法海观澜》则将佛法从修学的角度分为律、教(又再细分为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密、净五门,每门列出最重要经典的目录,并摘抄相关重要经典文字,是修学佛法阅读大藏的指南与精要。

 

大师燃香祈求三宝加持,除祈愿寺庙早日建好大殿、前殿,加持对寺庙建设、运作有大贡献的僧俗之外,还祈求使《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得以流通,希望完成《圆觉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地藏经》《大涅槃经》等经典的注释,增修《僧史删补》《缁门宝训》等等。最后回向:“又愿智旭,从今以去,病苦消除,烦恼冰释,不遭逆顺两魔,恒得安心著述。以兹法施功德,回向西方净土,普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世界。”由此可见蕅益大师阅藏的广大发心,写作《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及其注经撰史的深沉悲愿,都是为了众生闻思正法,往生极乐。

 

(三)《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阅藏完成三个月之后,就从当年(一六五四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开始,蕅益大师又邀约同志一起研究藏经了。《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是蕅益大师平生最后一篇发愿文,距离大师圆寂日,即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只有三十八天。发愿文写道:“今病患缠身,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幸仗佛慈,残喘未绝,设非急勖净业,何以永脱苦轮。爰发虔心,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

 

蕅益大师在“病患缠身”“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之际,发起三年共修的净社,推掉一切活动,闭关专修。“智旭从今以去,誓不登座说法。除同志执经问义,不敢倦答。若敷文演义,自有照南、灵晟、性旦,略可宣传。誓不背佛平坐,除稍偏及对像坐。誓不登坛授戒,若授戒学律,自有照南、等慈,可以教授。誓不应在家人,除寺院静室中。”但即使如此,大师结念佛的净社也是在阅藏的灵峰藏堂,在每日三时课诵念佛之外,仍然花二时(四个小时)读经,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读经所占时间比例仍然不低。

 

蕅益大师最后发愿:“仰乞三宝证明摄受,令智旭诸缘未尽,早就轻安。大限难逃,径归安养。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不堕亦不退。又愿同行法侣,无论旭存与否,坚志同修,有始有卒。又愿外护沙弥,无论旭存与否,诚心营事,勿懈勿失。以此殊胜净因,回向无上极果。普与含生,咸归秘藏。”大师的大愿是: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往生西方净土。大师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一心念佛之际,还发愿与同志法侣一起读经研教,可见其对读经阅藏的高度重视,令人感佩。

 

二、蕅益大师重视阅藏的原因

 

身为莲宗祖师的蕅益大师,不仅仰仗一句佛号矢志西归,还耗费大量的精力去阅藏,为多部佛经作注释,并著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为大众读经阅藏提供了诸多方便,彰显出蕅益大师深重的菩提心,也说明阅藏一事对修行人而言,确实意义重大。

 

三藏经典的受持与弘通关乎整个佛教的兴衰。当时佛教呈现出衰败的局面,与教内很多人不重闻思、轻视经教有很大的关系,蕅益大师对此痛心疾首:“盖佛祖慧命,全赖三藏始传。缅惟宋朝藏板有十余部,今仅存南、北二藏,颇模糊。嘉兴书本藏经,犹未全足,真九鼎一丝之惧。且鼠即鸟空辈,视经典如怨家。傥不力为护持,将有不忍言者。”(《祖堂幽栖禅寺藏经阁记》)因此,蕅益大师大力提倡读经阅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何容当面错过,入宝山而空手回也。愿高明者,急取摩尼,以自瞻矣。”(《净信堂初集卷三·示韫之》)正法久住,普度众生,是蕅益大师无时不刻关注的所在。大师在《绝余编自序》中说:“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有大菩提心,忘身为法,舍己从人,则堪质诸三世慈尊者也。

 

建立正知正见,是修行的重要前提。比如对净土法门,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怀有种种误解。甚至在一些念佛人中,都存在着某些错误的知见。这是由于这些人不去深入研读经教,只用自己的想法或者道听途说的凡夫之见来诠释净土法门,所以出问题就在所难免了。蕅益大师强调在末法时代难遇善知识时,读诵大乘是修行的必由之路:“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法法会归自己,处处体认心性,自于真宗,渐堪趋入。”(《示元白》)大师还在《阅藏知津》序言中指出:“夫三藏之不可弃,犹饮食之不可废也,明矣。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

 

阅藏与修积福慧、增上信愿、往生净土等有密切关系。蕅益大师极赞读经闻法的功德殊胜:“宁国一老者,种福五十余年,求来世作烧火僧不可得,而听经白鸽,转身为戒环禅师闻法功德超胜如此。”(《示镜衷》)大师还强调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可以开智慧“欲学智慧,莫若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随文入观。不堕嚼木之讥,不招数宝之诮。又数近明师良友,讨究决择,不可师心自是。”(《示沐苑》)弘一大师也曾多次开示净业行人不可废弃经教。他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净宗问辨》)弘一大师指出,上根人可以专修持名,同时也不应排斥经教,常人应该在念佛之余兼学经教。蕅益大师所说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阿弥陀经要解》),突出地彰显了信愿的重要性。念佛往生一法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的法门,对于信心尚未坚固、往生之愿尚不恳切者,在持名念佛的同时,深入经藏,闻思正法,祛疑生信,就很有必要了。蕅益大师还根据经典记载指出,读诵大乘经典回向净土,可增上往生品位:“《观经》谓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皆上品上生。操此券以往,吾当携手珍地华池。斯时忆及今日得悟不得悟之疑,当不胜破颜大笑矣。”(《示惺白》)

 

总之,阅藏的功德利益说不能尽。蕅益大师以身垂范,精勤阅藏,悲心广大,厥功至伟。

 

三、阅藏的注意事项

 

蕅益大师对阅藏的注意事项也有详尽开示,如:“听法须观心,书写须解义。然解义正不必强加穿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诚读诵,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沦骨浃髓,寤寐不忘,缘因既深,一十二千七百,无不一串穿却也。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诬。”(《示净禅》)

 

大师在《示阅藏四则为慧幢彻因二比丘说》中指出阅藏的目的、态度、次第、机宜等,颇具指导价值。(《净信堂初集》卷三,成时法师编入《灵峰宗论》时有删节。

 

第一则主要是强调阅藏的目的:须体如来说法本意,只要吾人超生脱死,非为吾人口耳活计。每看一经,必须句句消归自心,法法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

 

第二则,强调阅藏应结合修学需要,注重次第,以戒为师,打好声闻乘基础,总体上系统把握佛陀一代时教。“学问之道,贵在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须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经,了悟正因缘境,以为圆妙三观之本。次乃留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

 

第三则,推荐律藏阅读次第,如何看待戒律的不同传承,并强调戒律学习的极端重要性。“阅律,首四分,次僧祇,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其中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各有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贵在得意善用,大意已如问辩所明。不妨已精,益求其精。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畱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于恶道深坑,不可信也。

 

第四则,主要是强调学习经律论,应该针对自己的习气,针对时代的流弊,摘出相关经文重点学习,以便自利利他。经文摘抄的具体内容,也可以反映学人的见识和佛法修学的水平。“凡阅大小乘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或各就自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流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于自利利他。如雪山之草,无非是药,采之者期于对病。如宝山之内,无非是宝,取之者先择摩尼。只此现成抄录,足验当人手眼。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

 

“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灵峰宗论》删掉了这句话,很不应该。由此得知,蕅益大师不仅是一般地教导弟子摘录经律论文,而且是要实际检查“作业”的。这是大师指导弟子阅藏修学的有益方法,更体现了大师为法忘躯的深重悲心。

 

蕅益大师一生重视阅藏,提倡读经,并努力为阅藏提供种种方便,正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具正知见,坚固信愿,往生净土。大师的嘉言懿行,在经教闻思不足、知见混乱的末法时代,尤其值得我辈后学深入学习与奉行。

 

 

 

原文发表于《净土》杂志,2019年第3期 
 
 
来源:心斋老蒋
 
 
 
 
 
 
 

 

 

 

 

 

蕅益大师,净土,阅藏愿文,灵峰宗论,往生净土蕅益大师,净土,阅藏愿文,灵峰宗论,往生净土蕅益大师,净土,阅藏愿文,灵峰宗论,往生净土蕅益大师,净土,阅藏愿文,灵峰宗论,往生净土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蒋劲松:蕅益大师的阅藏与净土修行发布于2022-01-21 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