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PA#子行

主讲上师: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18年5月29日(二)上午10:30-12:30

地点:美国纽约河滨大教堂(The Riverside Church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藏译中:堪布罗卓丹杰

 

 

 

生起“愿菩提心”,学习“行菩提心”

 

法王开示

 

今天我感到很难得,能在纽约河滨大教堂,为大家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首先要问候以怙主明就仁波切和堪布卡塔仁波切为首的上师、僧众及所有具信法友们,大家好。

 

这次课程,是由港各噶举中心联合组成的“噶玛巴千诺基金会(KKF)”,和美国由十六世法王所创建的噶玛三乘法轮寺(KTD)联合主办。

 

菩萨的善妙行谊、行持是不可思议的,对于这样一个主题,首先讲说者自己,即使不具备行持菩萨行仪的“行菩提心”,至少要具备一念真实想要利益众生离苦得乐、成就究竟佛果这样的一个“愿菩提心”。然而我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德行,所以要讲授《佛子行》这样重要的论典,我是非常不好意思的。但我想我和大家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即使还没有能力做到,但我们都想要学习和行持菩萨的行仪。所以今天我是以“学习菩萨行仪,大家一起学习”这样的心情来进行。

 

首先,我要给《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口传,就是念一遍,之后再给大家讲解。

 

这部论大纲主要分三部分:

一,礼供文暨著作誓言

二,正文

三,结语

 

一,礼供文暨著作誓言

 

首先是“礼供文”,第二个偈颂是“著作誓言”。

 

南无洛给秀惹亚(南无观世音菩萨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恒以三门恭敬礼!

 

“南无洛给秀惹亚”是对观音菩萨的礼敬,“南无”是礼敬的意思,“洛给秀惹亚”是观音菩萨的名号,观音菩萨有很多名号,这是其中一个,意思是“世间自在”,观音菩萨是一切诸佛大悲的总集,一个佛子的行持最主要应该具有慈悲、菩提心,所以一开始我们要礼敬观音菩萨。

 

第一句“虽见诸法无来去”,是指观音菩萨具足智慧,如实了悟没有来去的万法实相,是如梦如幻、是空性的。

 

第二句“唯一勤行利众生”,观音菩萨观见到众生不了解万法实相如梦如幻的理,因此对于众生生起大悲心

 

第三句“上师观自在尊前”,这样具足悲智的观音菩萨,和上师是无二无别的,

 

第四句“恒以三门恭敬礼”,我对这样的具足大悲与大智、与上师无二无别的观音菩萨,虔敬顶礼

 

第二偈是“著作誓言”:

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一切暂时利益和究竟安乐的泉源,或者说指引利乐之道的人,也就是圆满佛陀,是因为如法地在有学道圆满学习大乘法而证得的。也就是首先生起根本的大悲心,发起菩提心,接着行持属于方便法的六度,和属于智慧法的万法无自性的智慧。一个想要修持菩萨行的人,首先要知道这样的发心和六度法应该怎么去做,“明行要”就是知道怎样去发心和行持,因此作者在这里将完整地讲说佛子的行持。

 

二,正文

(一)前行:进入佛法的七个提醒

正文分两部分:

(一) 前行

(二) 正行

 

正文前行是帮助我们进入佛法前行的七个步骤,首先有七个偈言,提醒我们不要浪费难得的人身宝,要让暇满人身有意义:

 

暇满难得

此身幸得暇满船,自他需度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1)

 

噶当派教言说:“仅只是得到暇满人身成佛之路就已经走了一半”,这是指暇满人身的珍贵,拥有闲暇圆满的人身,可以修持佛法,已经具足了成佛的顺缘,净除了许多修行违缘,所以一旦得到难得人身,不要空过,不要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要让它用于可以自利利他的修持。

 

接下来这一偈讲,要远离让我们三毒的生处——家乡:

 

离家乡

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2)

 

学者在修持的时候,一开始修行不稳定,遇到问题没有办法好好处理,所以应该先要远离那些容让自己生起贪瞋烦恼、没有辨法使心放松的因缘对境。“离家乡”的意思,是指当我们待在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多,会让自己生起贪嗔的人也多,烦恼增长的机会也多。所以以前有心修行的人,一开始都会先远离容易生起贪瞋的家乡。当然这是暂时的远离,并不是永远,主要是心理上要远离贪心和嗔心,不让自心受到环境所影响。

 

接着讲“依静处”的功德

 

依静处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3)

 

这里“静处”主要是指地理上安静的地方。现在我们也只是偶尔才能前往或待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所以真正安静的地方,是指内心的安定,有人即使真的待在静处,内心不安定也是无法快乐的,现在大家都住在城市里,平常也为工作、为他人、为家庭亲人付出很多时间心力,但都没有真正为自己找寻时间安静下来。所以重要的是自己要创造环境,创造自己的静处,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放松,让心得到安定是很重要的,不然老是让心散乱在各种人事物上是不行的。

 

接下来是第四偈,讲的是我们要有无常的观念,舍弃对今生的贪着:

 

无常观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4)

 

我们的心中要生起无常想。修行时的眼光要放远,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快乐,当然今生的快乐不是不能享有,重点是不要贪着,一个修行人如果心中没有长远的目标,修行是很难达成的,所以要时时把究竟的快乐、成佛放在心里,不要贪着今生暂时的快乐,汲汲营营于短暂的利益。然而很多人一生将全付的身口意都投入于追求短暂的快乐之上,因此这里无常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间快乐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随时会坏灭的,借由这样的思维,帮助我们把心思放在长远的究竟快乐上,也就是成佛。

 

接着讲要远离修行道上的逆缘,就是恶友:

 

远恶友

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5)

 

恶友就是坏朋友,包含不好的上师、善知识,或者发心和行为不好的同参道友,和他们在一起,贪嗔痴烦恼会增长,闻思修功德会渐渐退转坏失,有这样的道友要远离,保持拒离。

 

接下来这偈,讲要亲近修行上的善缘,就是善知识,要有善知识带领:

 

依善知识

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犹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6)

 

修行如果能依止纯正善知识,能使恶减少,能让功德增长,所以要非常敬爱这样的善知识,我们的身体、生命是由父母所给予,但修持正法的慧命却是由善知识所赐,因此一旦有缘遇到这样的善知识,要非常非常珍惜。

 

接下来这偈,讲我们要皈依究竟的、真实的皈依处──三宝

 

皈依三宝

自身仍陷生死狱,世间等能救谁?

故于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7)

 

以上这七个偈言是能帮助我们能进入佛门的前行七个要点,我就不多作解讲了。

 

没感觉是程度没到,不是不重要

 

前行这七个要点,有些你也许觉得很有道理、很重要,但有些你也许会怀疑真的如此重要吗?其实这会随着经验、修行而有不同感受,有一天你会发觉它们都很重要,所以即使目前你暂时不是很有感觉,也不要轻忽,这七个要点都很重要。

 

有些人说他修行十年、二十年,但修行老是没有进步,就是前行法没有切实修持,没有得到真正的感动,心上没有真正的体会,因此到了至高甚深的法门时,也只会觉得更陌生、更有距离。所以修行一开始,一定要切实的在前行法上好好努力。

 

刚才所说这些要点,文字上很清楚,似乎不很难理解,但要用在生活上不是很容易,尤其当我们落入实际纷杂的生活时,面对各种真真假假的人我是非时,这些道理又变得不清楚、想不起来了,所以要多思维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道理。

 

上师好不好,是看弟子修得怎么样

 

举例来说,前面偈颂说“远恶友是佛子行”,但在师徒关系中,有时候你生起烦恼,不一定是善知识的问题,有时上师善知识是好的,但自己动机有问题、行为有状况,因此生起烦恼。上师是好的,但自己动机不清净,也会生起三毒烦恼。比如佛陀是最无上的上师了,但佛陀的时代有些人即使遇到这样最无上的上师,还是因为自己动机和行为不清净,而生起了三毒烦恼。

 

所以经典中对“善知识”的定义说道:“善知识要具备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但这实际上很难,我们生活上很难遇到这样圆满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多看善知识的功德,少看他的过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你把那些好的功德运用在自己的心上,让修持更有进步、心性更加开展,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生活。这才是“依善知识”真正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去看一些暂时的过错。

 

其实师徒关系是互相依存的,讲到判定一位善知识好不好、一位上师好不好,要看他的学生,学生如果能依上师传授的这个法而受益而改变,那么他的上师就是一位好的善知识。透过弟子了解上师好不好,透过上师了解弟子好不好。

 

(二)正行:三士夫道,都在一颗心

 

接下来讲正行“三士夫道”,三种士夫的道次第

 

下士夫道:畏恶趣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趣业果,

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8)

 

这是下士夫的修持,讲的是因为恐惧下三道的痛苦而不造罪。

 

中士夫道:求解脱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9)

 

这是中士夫的修持,不贪着轮回的快乐,而希求解脱的快乐。

 

照顾心里的小孩,让它成熟大器

 

这里讲三种士夫的修持,这个说法是噶当派最早建立的,他们认为显密一切教法都可以包含在里面。“士夫”的英文是individual、个人,中文是“补特伽罗”,意思是“人”,它还有个意义是“有力量者”,不只是个人,而且是“有力量的人”,就是“有承担能力的人”,依程度多少而有上中下士夫的分别,总之就是有承担能力的人。

 

举例来说,这三种士夫,一开始就像刚出生一切都要靠父母,渐渐长大可以独立自主,修行人也一样,一开始先从小小的修持,渐渐的成熟了,能独立自主,而且能够作比较大的承担。所以所谓三士夫,事实上是指一个修行人在不同阶段心性开展的情形。

 

谈到“三种士夫”,不是讲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个体,而是在讲自己心性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上士夫永远是上士夫,下士夫永远是下士夫。我们的心一开始像小孩,我们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内心的小孩,很有耐心,小心呵护,让它成长成熟,最终可以照顾别人,这就是三士夫的修持。

 

在座很多人都有照顾小孩的经验,都知道不容易,但比起外在的小孩,有时我们内心的小孩更皮,更难照顾,我们就要更有耐心,小心呵护。这是举照顾小孩为例说明,帮助我们对修行有一个全貌,了解照顾自心就照顾顽皮的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一样,而且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照顾方式。

 

“下士夫”的定义,就是要相信有来生、有轮回,要恐惧三恶道的苦而想要修持,至少要对今生的苦要有所畏惧,想要修行以求解脱。一般的下土夫道是“要畏惧今生痛苦而修行”,但在传统的道次第经典中都提到,下士夫的定义,主要是指“要相信有来生、有三恶道的苦”,因恐惧恶趣苦而开始修行。但现在相信有来世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能畏惧今生的痛苦而愿意修行已经算难得了。

 

今天讲到这里,最后要作回向

 

〈十方四世诸佛菩萨祈愿文〉

〈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长寿祈请文〉

附注:本文所引偈颂,即法王噶玛巴著作《法王教你做菩萨》所用译版,即严定法师译、如石法师修订版,与现场法本稍有不同。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王噶玛巴,佛子,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暇满,善知识,士夫法王噶玛巴,佛子,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暇满,善知识,士夫法王噶玛巴,佛子,法王,噶玛巴,菩提心,暇满,善知识,士夫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法王噶玛巴 | 2018年佛子行课程 1/5发布于2023-06-29 2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