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1 2

 

 

 

天台数息观,月悟法师,数息观,数息,法门智者大师

 

 

 


 

附录:摘录月悟法师博客《修习数息观之体会》(2015-08-05更新)

 

数息观是大、小乘甘露门。吾出家十五年,主修数息观与。数息观,曾入欲界定、未到定,始终未入初。数息观初步,至少做到半小时数息不乱,忘身不忘数,能入欲界定。身、数俱忘,舍数息入随息,能入未到定。未到定一般要保持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以上,能入初禅。初禅以上,能发六通。

 

师父,您说数息观初步,首先要做到半小时数息不乱。末学一时做不到,主要是有时憋气时间长,忘了数息。怎么办?

 

数息观初步,至少做到半小时数息不乱,不是硬性规定。只要令心专注之后,就可以提前舍数息入随息。不必刻意憋气,自然呼吸即可。可以在此间隙,系心数字。如念至5,出入息未生,继续默念5……

 

:天台数息观入手这么简单啊?可是,操作起来,也不简单。南传讲系心人中一带、遍相、似相,藏密讲彼气出、此气入,都很复杂。法师可否解除末学疑或?

大道至简。通过复杂的修法或简单的修法,都可以达到至简的解脱大道。天台数息观初步,系心数字。系心专注数字,不加分别,对治欲界散乱。数息一至十,次序不乱,对治欲界昏沉、无记。你若喜欢入手复杂,吾没意见。(笑)

 

:曾读南怀瑾老师开示:想得定要注意出气》,讲到,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要想容得定成道,要注意出气,不要注意入气。《南怀瑾老师开示:想得定要注意出气》 http://t.cn/hDZYQ4。好像有问题!可是南怀瑾老师对国学传播有很大贡献,又不敢说。法师可否依据天台祖师之说,更正其不当?

 

这个说法,未免偏颇!天台止观书讲,数息观,数入息,或数出息,都可以。但不宜同时数出、入息。遍查佛教经论,也未见有不能数、注意入息之说。当依佛说、祖师之说!南环瑾先生的不少说法欠严谨,学佛之人,不可奉为圭臬!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明用息不同者。一师教系心数出息,数出息则气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易入三昧。有师教数入息,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敛故,二、断外境故,三、易见内三十六物故,四、身力轻盛故,五、内实息贪恚故。有师教数入、出无在,但取所便(数出息或入息都可以)。随人心安,入定无过,即用三师所论。皆不许出、入一时俱数,以有息遮。……明能数之心者,以细念之心,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心不散,故名数息。”数息应当顺数,从一至十。不要倒数!以古为师!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数相应。乃至修净与相应,亦如是。今约修证分别有十二门。一、修数,二、与数相应。一者修数。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二与数相应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随亦有二种:一者、修随,二者、与随相应。修随者。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二者与随相应。心既渐细,觉息长短,遍身入出息,任运相依,意虑怡然凝静。是名与随相应。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止有二种:一者、修止,二、与止相应。修止者,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制心,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静其心,是名修止。二与止相应者,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等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尔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寂静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入、界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着止。”《童蒙止观》正修第六:“止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之皆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观有三种,参看【附录五】慧行观·得解观(假想观)·实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mzq.html 

关于数息观的修习次第,《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已讲得很清楚、明了、具体,何须我饶舌?希望感兴趣的博友,好好用心研读、践行,必有大益。不过,也要根据自己的践行情况,适度变通;生搬硬套也不行。不为修法而修法,应为净化身心、生定发慧而修法。

 

佛教不以得五神通为目的,而以得无漏慧为不同外道之处。五神通发自禅定(四禅八定),通于外道。但佛教肯定五神通的事实存在,不容置疑。如果有人说自己证得四禅八定,那么你可以考验他,让他表现神通看一看。神通分发得与修得。依戒定修得神通,可发无漏。若是发得神通,严格的说,不是神通,只是通、特异功能之类。能证入初禅,已非常难得;现代的广钦老和尚宣化上人,就禅定而言,证入根本禅(四禅八定)无疑。

 

:修习止观,必须从数息观入手吗?数息观跟六妙门有什么关系?

:止观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止观,包括念佛、诵经、禅坐等大小乘显密一切修法。狭义的止观,必须从数息观入手,数息观是止观入道之初门,也是佛法二甘露门之一(数息观、不净观)。数息观是六妙门的基础,六妙门是数息观的深入。圆教利根人,修习数息观的当下,就能契入中道实相,不必历经六妙门。说千道万,不会修习数息观,谈天台止观(包括大小乘显密一切止观),贫人数宝而已。

 

印光大师开示,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皆可持名念佛。修习数息观,是否亦如是?

:修习数息观以坐姿为宜。

 

天台宗宋代之后,祖师便劝人念佛往生,所谓“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个修学路线没错。但祖师不废止观修习。有条件修习止观,应当修习止观。止观有功夫,能令念佛功效神速。只须入散定(欲界定、未到定),念几句佛号便能功夫成片。否则,没有一点戒定、止观的功夫,念佛要长时、长期才能功夫成片。

 

:为何时下天台宗的一些法师,也不对信徒谈修习止观,只劝人念一句弥陀佛?

:因为自己没有修习止观的切身体会,没有把握指导信徒修习止观。还有,观察受众根性,不少信徒不具备修习止观的基本素质;出于无奈,只好劝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劝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没错。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倡导教、观总持,也偏赞净土念佛法门。如,将四种三昧中,原经论念一切佛名,改为念阿弥陀佛,便是实例

 

:指导信众修习止观,对法师的基本要求?

:具大乘见地,通达教理五戒不犯,修禅可达散定(欲界定、未到定)。

 

弟子打坐多次身、手俱空,但实际时间都不超过一座(半小时以上),是否入未到定?散定最长时间可达实际时间多久?如何勘验他人是修得神通,还是发得神通(鬼通、特异功能)?

 

:仁者善问!散定(欲界定、未到定)的最低保任要求,实际时间不少于一座(半小时以上),最长一般不超过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即对禅悦的觉受趋短,实际时间应趋长,才是进入禅定的功夫。否则,如饥饿不堪的人,忽然中了大奖,狂喜不已,也可唤作禅定禅悦吗?修得神通的人,因为其神通系因戒定熏修而得,所以值得受众学习。但通常仅对个别有慧解但禅定不足的受众(狂慧之流)显现,令其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修学增上,合乎中道。发得神通(鬼通、特异功能)的人,无德无戒行,或缺德乏戒行,吃吃肉,违犯五戒,纵欲灵修或算命、卜,往往会对大众显现鬼通、特异功能,从而捞取名闻利养,骗色骗财。受众应当远离,否则必入邪道。

 

太虚大师的自述《我的宗教体验》(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3312.html),您认为,从禅定看,证入何禅?:太虚大师的禅定功夫也是非凡的。就其所述禅修体验,是典型的未到定与初禅。“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盘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这是未到定的禅相。“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这是初禅的禅相,因为证入初禅,就能发少分的神通或少分神通的征兆。

 

 拜读您早年的博文《阅藏放光》,谈到您曾做国清寺藏主(保管经书文物),有缘阅藏。有这么一回,阅藏很专注,从下午两点至晚上九点,目不暂舍。就在这时,巡夜师进楼询问而出定。原本,夜如白天,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结果,真的什么也看不见。请问,您当时入的是什么禅?对佛经目不暂舍,仍然以分别心阅藏吗?

:已离开欲界粗重的分别,貌似进入一种细妙的分别,随文入观,不知疲惫,轻安、愉悦。事后回忆,入定时,不见阅藏之我身,所见之藏经亦似见非见。这是未到定的禅相,仍未入初禅;持续数小时,但觉受时间感觉很短。

 

 

:请教悟师:平时不打坐,日常状态下有时会刹那入定(回到过去、到了异处等)、刹那出定(回到此时此地)。这样算什么禅定程度?

:刹那入定,不能保任较长时间,或刹那出现少分神通,都不出散定(欲界定、未到定);也可能是发得神通(因过去世修习禅定而于今生所得业报),不是修得神通(戒、定所得),具见《释禅波罗密》所述。若见地圆融,善根福德深厚,于刹那入定,观心实相,也能初步明心见性。(仅供参考)

 

昨晚,某师来访,:“开始打坐观无我,为何观不成,也难入定?”

:“执戒,顺善,方能入定。入定之后,外道着定,故须观无我,方能证三法印,超越三界。”

 

:“打坐时,身心处于空虚状态,见一黑洞,略有不安,是何禅定?”

:“是魔障!禅定顺善!”

 

:入定时不知鸟儿在头顶做巢,不知邻单是谁,昏沉、睡眠也有类似情况,两者有何区别?

:单纯地入定,身、心专注一境,对外境界确实不知不见。对专注之境及其余外境,都能明了,必须止观双运,定慧双修,才能做到。从外相看,入定者,持身端正,持心专注;昏沉、睡眠者,身体斜倒,心念暗弱。

 

 

【新浪微博互动】

語其說:回复@月悟:入色界禅定中,前五识都不动,为何能感觉到轻安乐呢?这个觉受是怎么回事呢?

 

月悟:回复@語其說:入色界禅定中:不动,不是压制六识作用,而是不让六识起欲界散乱、昏沉、无记之粗重作用。从而起色界禅悦一心之细妙作用。但色界禅悦一心之细妙作用,仍是六识作用。必须以观慧突破禅定执着,超越三界(欲、色、无色),才能转识成智,转六凡入四圣。

 

54天地孤影任我行:参看法师的“修习数息观之体会”http://t.cn/zTHZRz8 ,至少我觉得说法有点靠谱。我个人认为一般人能证得初禅已经相当厉害了。记得世尊小时候在树下思考虫蛇鹰相食时证初禅,后来在菩提树下不离此座前就是想我应该用小时候的那方法去做。法师,我认为禅宗开悟不是必须要经初禅是有可能明心见性的?

 

月悟:回复@54天地孤影任我行:禅宗初步明心见性,对禅定的要求,至少也要有未到定。但未入初禅,无神通。小乘慧解脱罗汉,至少也要有未到定,因未入初禅,故无神通。小乘俱解脱阿罗汉,对禅定的要求,至少初禅以上,以四禅为宜,能发六神通。

 

善愿净蓉居士:回复@54天地孤影任我行:我是学禅的,而且很少打坐。就个人而言,禅定于我,时间上都不是趋长,而是趋短,比如一秒,甚至更短,刹那刹那!贵在保任!这可能是禅宗不同于天台的地方。(且不论南北禅宗,因我最初习禅,不是凡夫僧所教,这方面因缘不叙)。

 

月悟:回复@善愿净蓉居士:禅悦的觉受时间确实趋短,但实际时间(时刻表)应趋长,才是进入根本禅(四禅八定)的功夫。禅悦的觉受时间趋短,实际时间(时刻表)亦短,应是不及初禅。禅门利根人不及初禅,但观慧力强,由未到定而初步明心见性,亦是事实,但无神通。(仅供参考)

 

【附录一】数息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35e.html?tj=1 

【附录二】天台宗数息观,如何入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k2b.html 

【附录三】天台止观与禅门用功,有何异、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k0y.html 

【附录四】得散定,持续一日以上,能入初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a2r.html 

【附录五】慧行观·得解观(假想观)·实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17mzq.html 

【慧行观·即事而真】

依天台宗化法四教,即事而真,有通教(大乘初门)与圆教(唯一佛乘)两种说法:通教所言即事而真,指体空观,观一切法当体即空,显真谛理,不涉中谛中道。圆教所言即事而真,真、俗、中三谛同一实相,圆融不二,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为不思议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圆融中道(圆中)。

 

【数息观不宜出、入息俱数】

元代蒙润法师《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六:“三、多散众生数息观。攀缘思虑,与定相违,故名多散。息有四相。《止观》八(十七)云: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文)数者,从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禅门》第五(二):有四师。一师数出息,不急不胀,身则轻利,易入三昧。二师数入息,随息内敛。三师出、入无在,但取所便而数。四师依四时,用数。经家正依第三师。又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梵语阿那、波那,此云遣来(入息)、遣去(出息),即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通于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门,谓数、随、止、观、还、净。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名为随息。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分别推析,名之为观。转心返照,名之为还。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如法界次第上)今是小乘助道,但名数息。”天台沙门月悟注:天台宗数息观,取第三师“出、入无在,但取所便而数”。“无在”,就是不固定。“取所便而数”,指的是,或数出息(呼)、不数入息(吸),或数入息、不数出息。“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天台宗数息观,不主张出、入息俱数。不然,容易生病。

 

【数息观应当顺数,不可倒数】

 现、当代一些指导数息观的文章里面,提到数息观可以顺数(从一、次第数至十),也可以倒数(从十、倒数至一);倒数的说法,违背佛教经论、天台典籍。现据佛教经论、天台典籍,举出数例,皆提到数息观顺数,没有倒数的说法。

 

坐禅三昧经》云:“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嗔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


俱舍论》二十二卷十六页云:“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念忆持入、出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心于境,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隋·智顗禅师(智者大师)撰《法界次第初门·六妙门》:“一数息门。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三:“一、修数,二、与数相应。一者、修数。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二、与数相应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麤,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智者大师《六妙门》:“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天台宗、禅宗侧重降魔坐】

 

 

 

 

 

 

 

欢迎转发,请勿增删

 

 

天台,天台山论道,天台宗,天台法藏法师天台宗入门佛教天台宗研究天台数息观,月悟法师,数息观,数息,法门,智者大师天台数息观,月悟法师,数息观,数息,法门,智者大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视频】天台数息观——月悟法师发布于2021-06-27 12: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