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读书方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用本心去观照文字,去感受文字,看到文字的当下见到本心,具体来讲就是为每个字找出处。


这跟科学研究活动是不一样的,科研是要讲究细节,讲究过程的,觉悟不需要,当下直达本心。


性相一如,心物一元,觉性在触达每一个物的时候,是瞬间直达,不需要时间,不需要过程。


一个人进入寺庙和尚这叫入空门,什么是空门?就是进入本心的门径。


这里的空,严格来讲,不能仅仅用看不见摸不着来概括,比如头脑的想法看不见摸不着,那它到底是空还是有?是有。


为什么?因为在生灭变化,凡是生灭变化的都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就是觉,只有觉始终常在,不生不灭,如如不动。


那这个本心好不好进入呢?不好进,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妄想执着,破妄想执着是很难的。


不好进就叫难入,基督教有一个“窄门”的概念,指的就是门很窄不容进,跟儒释道是一个意思。


佛家有一部经典叫?经?,楞伽本来指一座真实的山,后来指“难入”,就像菩提本来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后来泛指智慧一样。


我们试着拆解?楞伽经?的第一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河萨悉以通达五法三姓,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通诛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


这段话如果我们放它过去,那也很简单,因为所有的佛经都是类似的叙述方式,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


“如是我闻”,闻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层面的感受,我既可以指本心这个大我,也可以指身体这个小我,是就是实事求是的是,如就是如来的如,如是我闻,就是如事实一般客观呈现的当下。


“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这里的佛,指的是觉性,讲人的话就是觉者,在这里指的就是释迦摩尼。


“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指的就是一群人待在一块儿听佛祖讲法,这些人根据觉悟程度不同,进行分类。菩萨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慧菩萨……等等,都不是具体的指某一个人,谁有这种境界,谁就是这种菩萨。


“其诸菩萨摩诃萨悉通达五法三性”,五法三性有很多内容,这里就不好讲,简单来说就是都入了本心,都觉悟了,知道整个世界的真相以及一些细节。


“诸识无我”,这里的无我就是没有我相,也就是没有我执,都是在本心上的。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这里的知就是觉知,就是觉悟,境界指的就是本心的境界,就是心境,就是心态,自心就是每个众生自己的本心,义就是义理,其实就是站在客观本心的角度,万事万物都从本心显出万物众生的这个客观实在,可以理解为时时在观照一切,时刻从本心现出当下的一切。


就是说,无论走到哪里,哪里的一切都是我本心当下的显现,这些万物都在恭迎我,其实也就是恭迎本心,恭迎佛,这是一种文学表达。


“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这里的游戏不是指的打游戏的游戏,而是轻轻松松玩转万物,这就是心能转境,心能转物。无量就是摩诃,就是大,就是无边无际,遍周法界。自在就是心经观自在的自在,本性自己自在。


三昧又叫三摩地,就是本心,或者叫正定,正定就是本定,就是本心本来就定。


神通就是通神,指的就是用本心观照一切,用本性来觉察一切,用神来统御一切,把这个神(道)进行拟人化的表达,就好像神在施展各种力量


“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指的就是本心显化万物不同的样子,而万物众生有的执着,有的不执着,有的执着深,有的执着浅,根据这种觉悟程度的不同,那眼睛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实际上是同样东西,心境不同,所见就不同,一眼望过去,各种各样不同的菩萨都来了。


“方便调伏”,方便就是方便法门的方便,调就是协调,伏就是降服,就是用本心降伏妄心,万物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用文学表达,就是菩萨或者是佛,呈现出种种的面貌来触发我的本心,让我回归本心。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顶就是脑袋,这个手就是指的大手印,就是如来的手掌,指的就是本心,就是本心观照一切,从头到尾灌注自身的力量。


“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就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也可以理解为,这个诸佛国土指的是心,又称为心地,即心即佛,所以本心又叫佛土,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心怀不同的境界和心态来听佛祖说法。


“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那排在佛祖释迦牟尼面前的第一个是谁呢?就是大慧菩萨,谁有大智慧谁就叫大慧菩萨,也可以指当时那个现场中的一个具体的人。


佛经既在讲真实故事,也在把这个故事后面对应的那个本质进行讲述,同时又采用了一些文学修辞手法。


叙述故事本身就在引起觉悟,世界的本质就是当下,当下是没有过去现在的,所以隔了千年,我们与佛祖的位置相同,都在本心上,那个当下就是这个当下,瞬间梦幻联动。


佛经的表达方式是最高明的表达方式之一,处处在打“埋伏”,这种埋伏就是为了让人觉悟的,里面所有出现的事物,就像蜻蜓点水一样,时不时的刺激人的本心,触发人的觉悟,最后再来个总触发。


打个比方,我正在走路,一个人跑过来跟我聊天,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我手中被塞了一根鱼竿,又不知不觉塞了一堆饵料,又不知不觉被引到了一条河边,又不知不觉来到了鱼很多的地方,又不知不觉开始钓起鱼来,正在这个时候,我们猛然回过神来,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突然手中的鱼竿动了,我们顺手一提,一条鱼脱水而出。


营造一个场景,把人引入这个场景,然后本心就以各种面貌,时不时的出现在这个场景当中,一会是这个样子,一会儿是那个样子,关键时刻现出全貌,一下子就悟了。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就是在心与物之间来去自如,随时切换,读佛经也是这样,在文字与本心之间来回切换,随时入空门,怎么入?当下即觉,觉即入。


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

声明: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删除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跟王阳明学修心;感谢原文作者的辛勤付出,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有机会学习到中华传统圣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