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节课,谈到了通过八纲来理解掌握少阴病的实质。少阴病的提纲是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体现了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气血阴阳不足,属于阴证的范畴,同时我们结合少阴病的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能够看出是治疗病位在表的阴证。


临床当中我们治疗的疾病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外感疾病,邪自外来,首先要经过由表入里的发病过程,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接触的更多是或外感疾病,或外感内伤并见。大家可以看《伤寒论》当中,关于表证的论述是最多的,太阳病篇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


表证同样分阴阳。表阳证的太阳病,我们前面论述的比较多,但是表阴证的少阴病,我们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目前院校教材上面少阴病的论述不清晰,通过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我们很容清晰把握住少阴病的实质,就是病位在表的阴证。更多的时候,遇到一个表证的患者,机体功能沉衰的,阳气不足的,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


那现在的问题是遇到了一个病位在表的,到底如何确定是少阴还是太阳呢?在上节课的时候也提到过,正如内经所谓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看似很简单,但你真的会辨吗?


扶阳学派大家肯定都听过,估计有的学员还学习过,大家觉得学扶阳学派是要学怎么去用附子干姜桂枝吗?其实不是,重要的地方在于告诉我们如何辨别阳虚。只有我们掌握了如何辨别阳虚的时候,我们才知姜附桂该怎么去用。所以我一直认为郑钦安的最大的功劳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用姜附桂,而是告诉我们如何辨别阳虚。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就是这个意思。在他的著作《医理真传》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中,提出阳虚的脉是脉细微无力。这是关键。


阳虚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反应,我们需要让机体功能给亢奋运作起来,用什么?用温阳的附子。

仲景温阳解表多用附子


附子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味药物,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并称之为“四维”,可见附子临床中的重要性。一般认为其辛甘热有毒,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等功效。并将附子作为温阳药的代表。在《伤寒论》中,仲景常用的温阳药物有附子、干姜。其中干姜温阳多用于里证,而用于解表方剂的温阳之品是附子。《伤寒论》中附子用于里证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附子汤等;用于表证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附子不仅可以用于里证,亦可以用于表证。因附子辛温,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正如王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而究其原因,在于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从《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可见,附子既可以配伍里药温壮里阳,亦可配伍表药以温助表阳。因此,从附子角度来说,解表的时候需要加入附子的,就是少阴,不需要加附子的,就是太阳。

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什么用附子就行?


在上节课的课后问答中,有学员问到,说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什么用附子就行?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相生相长,阴阳互根的理论了。古代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重阳思想,阳化气。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来理解,比如急症大出血的时候,血虚不足了,你是要养血生血呢,还是要温阳益气呢。哪个更为急迫一些?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有形之津液同样不能速生,这个时候无形之气,无形之阳气更为重要一些,所以有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说法。可见在气血津液俱不足的时候,阳气更为关键。通过阳气的运化,振奋了人体机能,就能够生津液了,否则,津液的化生是没有动力的。


又如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出现了津液不足的时候,而表现为口大渴的时候,仲景加人参,用白虎加人参汤。并不是象后世温病学派那样,加入生地麦冬玉竹花粉这样的药物。也体现了重阳重气的思想。

   马家驹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推荐:经方本草:附子、乌头、天雄的区别

上篇:一名基层西医学习经方的心路


“阅文阅读”,查看马家驹博士的中医在线音频+文字课程

伤寒杂病论国医大师经方医案中医古籍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少阴病的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什么用附子就行?发布于2021-06-14 13: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