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fi下在线听该课音频,请点击文章底部的“ ”。

下载该课至手机,请下载APP“喜马拉雅听书”后,搜索“显密如意宝”。详细操作方式,可回复“音频”查看。


正法念处经讲记

 

智圆法师讲解

生死品第二

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比丘次第舍漏,初舍不善法,次修行善法。正观思惟,修心正住。

再者,修行人在心里思维:我怎样随顺正法作呢他为此就观察怎么来随法而行。也就是,正确的法是如何的,我就按照那样做,走一个有利益的、得安乐的道。他为此思维:比丘是怎样地次第舍掉有漏法也就是,最初舍掉什么不善法接着要修行什么善法他如实地观察、思维,诸法的真实体性到底如何苦乐之道如何从而修心,正确地安住在法道上。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彼比丘初如是观,根尘相对,迭相因缘。一切世界,无始以来,生死轮转,彼如是观,此生因缘。境界大海,皆悉无我,唯有内心境界因缘,世间流转。

他见闻了解或者天眼见到,比丘最初这样观察,根尘相对就辗转互作因缘,他观察“一切世界无始以来的生死轮转到底是以什么因缘而发生呢”结果发现,在境界大海里悉皆无我,就只有“内心和境界互作因缘”在导致世间流转。

这里要了解比丘的观察方式:他首先关注一个非常大的主题,也就是,从无始以来一切世界的生死轮转到底从哪里发生“一切世界”是横向说到所有三界六道的世界;“无始以来”是纵向说到,从没有初始一直发展到无边际之间;“生死轮转”就是指这样的“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轮转现象,不断地取一个个的身、受一段段的果报。这就是指整个的轮回。它的发生因缘在哪里呢他以妙观察慧看到,境界大海(无量无数的境界)里并没有人我可得,这里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心,二是境,心和境互作因缘,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由于根、尘相对的时候,彼此互作因缘,从这里就会生识,就会起惑和集业,以这样的一个缘起,就发生三界六道所有的轮回现象,所以,轮回的总根源就在“根境接触之时”。

轮回为什么会发生原因就是,由于根和尘相对的时候,那边出来很多的境,这边就引起很多的心,缘可爱的境生贪,不可爱的境生嗔等等,随着就起烦恼,然后就起各种的造作,形成业力,以这个业就会感召三有的受生。所有的轮回现象就是从“根尘相对起妄识”开始的,这个妄识就是生死杂染的心,它的发生处、根源处就在这里,要防护处也在这里。

这样,比丘就明白了生死根源的问题(生死机制最初发生点的问题),由此他就会选择修远离行。

如是最初修远离行,离愦闹处。乐空闲处,阿兰若处,山野林中,稻穰[卄/積]等,树下露地,冢间处住,则能系缚心之猿猴。以修习故,心则寂静。不乐聚落歌舞戏笑愦闹之处,亦不乐见长幼妇女,不乐多语。有二犍尼皆坏梵行,一是淫女,二多言说。皆悉舍离。既舍离已,心一寂静。彼人之心,能如是住。

由于如实见到了生死的发生处,看清了其中的过患,这比丘就开始修远离行,远离愦闹之处。他乐意住在空闲之处、阿兰若处、山野、林中、稻田、树下、露地、坟间。出离,这是小乘道的根本。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观察到,六根接触愦闹污浊的环境,根尘相对就会发生很多杂染生死的因缘。所以他乐于修远尘离境的寂静之行,安住在清幽的兰若、山林、坟间等。由于环境比较清净,他就有力量约束心这个猿猴,再由修习的力量,心就能得以寂静。因此他不欢喜去那些城市、歌舞、戏笑、愦闹的地方,也不喜欢见长幼妇女,更不喜欢多说话。

在这当中,有两种特别的因缘能破坏清净梵行:一、淫女,二、多言说。比丘深知这一点而悉皆舍离。舍离以后,心一缘寂静,能安然住在一个所缘上,没有任何动摇,能这样自在地安住。

云何正观初观何法彼人初心,如是观察十八意行,能起善根,起不善根,起无记根。

那具体该怎么正观呢最初应该观什么法呢修行人最初应以心观察十八种意行。也就是要观察六根和六境相对时所出生的十八种心的走法。当六根与六境接触时,能起六种善根、六种不善根、六种无记根,总共十八种情况。对于这些一一观察之后,比丘就知道怎么来调治自心,怎么远离不善杂染等等。

何等十八所谓比丘正观察意,眼见色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

怎么观十八意行呢比丘客观地观察自己内心的状况。他发现,在眼睛见色以后,如果起了喜爱的心而贪染,就得不善报。如果起忧患之心,害怕心染著境相而落入生死,这样有意识地防范而远离染欲,那就能得善报。如果起的只是无记的舍心,既没有贪爱染著,也没有舍离欲境的心,这就得无记报。

总之,这里对于心的观察要把握三方面:当六根接触六境的时候,如果喜爱上了那个境,心就会染著在上面取境不舍,这就是在跟生死轮回相连,更直接地说,这时就已经落入生死了。如果知道这上问题严重,一闪失就会落生死,由此秉持正念远离欲染的心,那就可以得善报。如果心是中庸状态,没有染著在上面,也没有离染的心,那就得无记报。

以上内容用三意、三行、三果来归纳。三意,指面对境界时有喜、忧、舍三种心的状况;三行,是随之而发生三种业行,染著、离染和中庸;三果,指由此得三种果报,不善报、善报和无记报。像这样,能看到对境的时候起三种心,出现三种走向,得三种报,那就出现了这上的正观。

又复如是,耳闻声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

“又复如是”指其它五根对五尘时也要按三意、三行、三果来作正观。也就是,当耳朵听闻声音以后,要看到自己内心的三种意态走向:如果起了喜爱的心而染著在上面,那就会得不善报。譬如听到女人的声音或者听歌曲时生了爱染,心著在上面,这样就已经卷入生死了,这就得不善报。在面对声音境界的时候,如果心里非常警觉、提防,知道一陷进去就入了生死,由此远离欲染的心,这就会得善果报。如果是中庸的舍念状态,既没有染著、也没有离染,那就得无记报。

又复如是,鼻闻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

所谓鼻闻香后的情形,也看到心的三种走向。如果起了喜乐之意,认为“呀,好香啊!”心染著在上面,那就入了生死,得不善报。如果起了忧意,害怕耽著香味会入生死,从而远离染欲,那就会得善报。如果起的是非喜非忧的舍意,既没有染著、也没有离染,那就得无记报。这就是鼻闻香后内心的三种走向,明确以后就知道该怎么取舍。

又复如是,舌知味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又复如是,身觉触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又复如是,意知法已,若喜意染,得不善报。若起忧意,离染欲意,则得善报。若起舍意,得无记报。

后三者也是这样。舌品尝知味后,如果起了喜心而染著,那就得不善报。如果起了忧患之心,知道染著会陷入生死,从而远离染欲,那就会得善报。如果是中庸的舍意,就得无记报。

身体触到了某些妙触后生了喜心,染著这样的境,那也一样是得不善报。如果认为一旦染著就要入生死,起了忧患之心,远离染欲,那就会得善报。如果是非喜非忧的舍意,就得无记报。

再者,意识了知某个法,也有三种心理走向。比如我在这里忆想某个境,如果心里生了喜乐,从而染著,那就得不善报。如果知道心一著法尘,就会陷入生死,起忧患心远离染欲,那就会得善报。如果是非喜非忧的舍意,既无染著、也无离染,就得无记报。

以如是等十八意行三报因缘,世间生退。

以对这十八意行的三种果报因缘,修行人一一明辨,认识取舍,就可以退离转生世间的因缘。由于不取著能生轮回的因缘,也就不再受生轮回。

若彼比丘如是观察十八意行,得上初地。彼地夜叉见如是已,转复欢喜,次第传闻虚空夜叉。彼地夜叉虚空夜叉,彼二夜叉向四大王欢喜心说。彼四大王向四天王,欢喜说言:阎浮提中,某国某村某聚落中,某善男子,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剃除须发,被服法衣,正信出家。既出家已,离愦闹处,在寂静处。今复观察十八意行,已证彼法。彼四大王如是说已,四天王闻,转复增上欢喜心曰:魔分损减,正法朋长。彼四天王,如是复向三十三天帝释天王欢喜说言:阎浮提中,次第乃至某善男子,某甲种姓,名字某甲,剃除须发,被服法衣,正信出家。离愦闹处,乃至冢间。如法观察十八意行,已证彼法,如法正住。彼四天王向帝释王如是说已,彼憍尸迦,三十三天帝释王闻,心大欢喜。

如果那比丘这样观察十八意行,得生上地。当地夜叉见了这样的情形,就越加欢喜,他把消息传给虚空夜叉,又传给四大王,又传给四天王。说某地、某人,他怎么剃发出家,离愦闹处,在寂静处观察十八意行,证得彼法等等。四大王汇报后,四天王听了,更增欢喜,高兴地说:“魔分损减,正法朋长。”四天王也向天帝做了汇报,天帝听了以后也生大欢喜心。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如是比丘已如法观十八意行,得初地已,后复更证何者异地

修行者又在内心思维,要随顺正法而行,因此就去观察法行的差别。这样比丘如前已经如法观了十八意行,得初地过后,后面还要证另外什么地位呢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彼复次第观察四家。四者所谓慧家谛家舍家出家。

以见、以听闻、以心了知或者以天眼可见,修行者更进一步次第观察四家,即所谓慧家、谛家、舍家、出家。

云何比丘住于慧家谓彼比丘如是观察自身正法,如是如实分分善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那么怎样是比丘住于智慧之家呢这是指比丘观察自身中的真实法性,这样如实一分一分地善加分别了知,如实见到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这六大界。因此比丘住在智慧之家就是,一一地了知自身六界法性的状况。他用智慧打开身体,就看到有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界,一一进行如实地观察。

何者地界地界二种,一内二外。何者为内身中所有诸分名内,是内有觉。彼何者觉与皮肉等和合则觉,所谓发毛爪齿等根,坚涩所摄,入内名觉。彼复何者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脉骨髓,脾肾心肺,涕唾等处,生藏熟藏,小肠大肠肚胃头脑,如是身中,一切内分,坚涩有觉,名内地界。

什么是地界呢地界包括内外两种。什么是内地界呢就是指身体的骨肉等坚涩部分,这称为内地界。凡是内的法都有知觉。那怎么会知觉地界呢当心识跟皮肉等和合就有了觉,就为心所执受。所谓毛发、牙齿、指甲等身根,都有坚固有碍的相,这是坚涩的地界体分所摄的。入于其中,为心所摄持,这叫做“觉”。具体有觉的地界有哪些呢有头发、汗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脉、骨髓、脾脏、肾脏心脏、肺脏、鼻涕、唾液等这些身体部分,也包括生藏、熟藏、小肠、大肠、腹部、胃、头脑这些。身体里一切坚涩为体性的部分,有心识的觉受,这些称为内的地界。

何者名为外地界耶所有外地,坚涩不觉,名外地界。

什么叫做外地界呢就是所有外在的地大,具有坚固有碍的相。坚涩不觉,就是没有被心识摄持。这样的地大都称为外的地界。

若内地界,若外地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观此地界,无有作者,无有受者,非无因缘,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比丘如是观察慧家,则得解脱。一切非我,亦无我所,亦无所我。如是地界如实正知,如实见已,心得离欲。如是比丘,则于慧家而得解脱。

这一段由“法”、“观”、“慧”、“念”、“住”、“退”这六个字来作解释。所谓的“法”,就是以上所说的十八意行“三种果报走向”的法,这是缘起的内涵。也就是,知道了根尘相对时会起意行,会得果报,在缘起上丝毫都不 错,这就是无误的缘起律的法。“观”,就是对此作如实的观察。“慧”,就是由于这样正观以后,出现了抉择慧。“念”,就是与之伴随的会有一个明记不忘的念。“住”,就是持住这个正念。“退”,就是已经发生了念住的力量,就从受生世间的缘起之流里退出来了,这就是在正观之后发生的作用,也就是“正法念处”的一分的内涵。

这里作六界观。第一个地界观又分多体观、唯法观、因缘观三种。首先,多体观就是指无论内地界或者外地界,总的是“一合相”,或者说多分和合而现的整一的假相,实际没有一体。譬如无论什么地,都是由上、下、左、右、前、后等多分合出一个相状来,从而在人们心前显现。然而由于它是多分合起来的整体相,当看到多分的时候就没有一体了,因此这个一是假的。这样作“多体观”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没有一,由此会了解这里没有我。

接着作唯法观。这里面没有补特伽罗我,它到底是什么呢它只是一种界性。观察这个地界,只是一种坚固、有质碍的性质,叫做坚涩,这上面并没有一个补特伽罗的作者或受者。譬如,内所摄的地界就是身体的各种坚涩部分,当它在运作的时候,就只看到这个地界在运作,而没有人我。或者感受疼痛等的时候,也只是地界、心识和合的一种反应,这上面也没有人我。也就是,在这种坚涩性的法上面,不存在常、一、自在的我的法相。这就叫唯法观,只是这么一个法而已。

接着作因缘观。就是知道它不是自然生的,是由因缘所生,由于因缘生的缘故,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缘聚时现,缘散时灭”,因此不会住到第二刹那,它是无常性。再者,一刹那就灭掉了,它是苦性。再者,既是生灭相,又是多分相,唯一只是法,所以就不是我。再者,它只是一种缘生的染法,所以没有清净。这样看到,这一切都只是因缘生的法,只是一些多分的、缘生缘灭的相,这上面没有我,也没有出现新的我。比丘住在智慧上这样观察,他就得到解脱。

有情一般落在主体和客体的对待当中,认为这边有主体的我,然后对我想要的、属于我的就产生我所的执著。然而,在这里看到在主体上没有我,就只是一些多分的、缘生的、生灭的法,客体上也只是多分的、缘生的、生灭的法,这也没没出现新的我。再者,既然没有我只是法,就不会有什么“它属于我”,也不会有“我属于它”,这样就离了“它是我所”、“我是彼所”的观念。由此就脱掉了我见、我所见,私欲就会解除。

这里就停留在人无我的观照层面,以此在根源上去掉了私我的染欲。因为一切欲都是为着我作的,现分享与转发到我没有了,我所也没有了,这样为着我而起的欲就会远离,不会想到为了我争取什么,为了我逃避什么。彻彻底底没有了我,这个观念拿掉了,比丘就离欲了。这样,他住在智慧家就得到解脱了,也就是,以我执、我所执为根源的一系列的惑、业、苦的运转全部都脱下来了,因为根已经拔掉了。

何者水界水界二种,一内二外。何者为内所有水数,皆水界相,所谓烂相。体中津润,涕泪涎唾,脑血脂汁,凝脂髓胆,小便汗等,如是身中,有内水数,觉分所摄,名内水界。何者名为外水界耶诸外水数,湿润所摄,所谓不觉,不觉所摄。以不觉故,名外水界。

再者,什么是水界呢这也有内外两种。什么是内水界呢就是所有属于水的方面,这些都有水界的相。所谓水界的相就是湿润烂相。内水界包括身体里所有的津液湿润分,像鼻涕、眼泪、口水、脑汁、血液、脂肪液、凝脂、骨髓、胆汁、小便、汗水等等。由于身体里有属于内水界的种种法,这些是属于内的觉分,叫做内水界。如果身体水大增盛,四大失调,不平衡,那自己就会有肿胀等苦受,这就是内水界的增盛相。

什么是外水界就是身外的水都有湿润性,属于水界。称为外就是指非内心识所摄。比如外面涨大水时,你身体并没有水大增盛的苦受等等,所以它是外水界。

若外水界,若内水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观此水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水界,如实正知,如实见已,心得离欲。如是比丘住于慧家。

无论外水界、内水界,都是一样的体性,都是多分和合相。所有水看似一体,实际上找不到一。水是可以分解的,比如一碗水可以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可以不断地分,以至分成水滴,水滴还可以细分等等。就像这样,由于水呈现的时候有内、外、中等各分,所以它是有分的。而水仅仅是由各分和合似现一体相,其实没有一体,只是“一合相”。

这水界唯一就是湿润的界性,观察水界一切中都没有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也并非属于水界。像这样,对于水界本相如实了解,见到它的真实体性,心就离欲了。从此不会执水界为我,也不会执取为我所,不会对它生起任何私我的欲,因此自然就离欲了,这样比丘就能安住于智慧之家。

何者火界火界二种,一内二外。何者为内身内所有种种分分,若火火摄,是内有觉。所谓身暖而不烧燃,所谓能消。何者能消谓啖饮食,得味正乐,回转消化。如是身中,内及内分,若火火摄,是内有觉,名内火界。何者名为外火界耶所有一切外火火数,若暖暖摄,不觉所摄,以不觉故,名外火界。

接着观察火界,这也有内外两种。第一说内,第二说外。什么是内火界身体里各种体分,如果有火或者以火所摄的法,就是内在有觉知的内火界。也就是说身体里的暖热是内火界,它不是燃烧的火,是能够起消化作用的热力。能消化也就是指在嚼啖饮食,享受饮食美味后,食物进入了肠胃等器官而作消化,这得有火力才能消解。像这样,身体各部分的热力都是火大所摄。当身体中有火时,人是有感觉的。如果火大增盛,感觉发烧或者发热等等,这就叫内火界增盛。

什么是外火界呢就是所有一切外火和属于火类的法。也就是说,凡是外在热性所摄的法,都属于外火界法。它是属于无觉知法,以心识中无觉知故,称为外火界。

若内火界,若外火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观此火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火界,如实正知,如实见已,心得离欲。如是火界,非有作者,非有受者。

无论外火界和内火界都是一和合相,也就是说,火可以分成上中下等各分,每一分里又可以分成上中下等各分,因此火上面没有谛实的一体。这火界只是一种暖热的界性。观察火界一切中都没有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也并非属于火界。像这样的火界,如实见到体相,心就离欲了。

在这火界上,没有作者我,也没有受者我。因此,我们遍观内外的火界,都只是一种缘起的法。像这样认知到火界唯法无我。

何者风界风界二种,一内二外。何者为内身中所有若内内分,风数所摄,若轻轻动,觉分所摄。彼复何者谓上行风,若下行风,若傍行风,若产等风,若如针刺,如刀所斫,邪分别风,有旋转风,如是等风,有八十种。动如虫行,如是等风,如是八十,于八十处分分行风。如是身内,分分处处,风数所摄,轻动成熟,有觉所摄,名内风界。

再观察风界,这也有内外两种。什么是内风呢身体内在属于风大的都是内风界。风以轻飘、动转为性。如果体会身体里各种器官组织动转、运行,这其实就是内觉分所摄的风界,称为内风界。具体来说包括上行风、下行风、旁行风、生产的风等等。有的风像针刺的感觉、有的风像被刀砍的感觉、有的风是邪风、有的风是旋转风,有绞痛的感觉等等,类似这样的风有八十种。风动的状态就像小虫爬行,这八十种在各自不同地方运行。身体里每一分,每一处,都是由八十种风数所摄的。这样轻动能成熟的风是觉分所摄,这就叫做内风界。

何者名为外风界耶所有外风,轻动数摄,和合无觉,名外风界。

什么是外风界呢所有外风属于轻动范畴,即使和合增盛也没有感觉,因为不是内识觉分所摄,所以叫做外风界。

若内风界,若外风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观此风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风界,无有作者,无有受者。如是如是,如实正知。如实见已,心得离欲。如是比丘证于慧家。

内风界、外风界一样是多分所成的和合相,并没谛实的一体。要看到这风界只是动转的法,一种轻动性或者动转性而已。一切风中都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也没有我属于风界。像这样,看到风界上没有作者我,没有受者我,如实见到本相后,心对于风界就离欲了。像这样,比丘证达智慧本家境界,通达了风界无我。

何者名为虚空界耶虚空界者,亦有二种,一内二外。何者为内谓此身中所有内分,内分虚空,虚空所摄,有觉知处。不普不遍,色动转处。饮食众味,转下消化,开张之处。又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虚空,舌处虚空,口内等空,口中舌动行处虚空。此等名为内虚空界。

再者,什么是虚空界呢它也有内外两种。什么是内呢也就是身体里所有内在空的部分,都属于虚空界。身体觉知所能感觉的空,它并不是普遍的。在色法转动的时候要有它相应的空间,否则就动不了;吃的饮食众味要入肠消化,开张之处,也是空的;在咽喉中有空,耳中有空,眼中有空,鼻中有空,舌处有空,口内等有空,口中舌头运动处有空,这些都叫做内虚空界。

何者名为外虚空界所有虚空,觉处不摄,不一切满,不一切遍。所谓树枝条叶间空,一切窟中诸所有空,山谷河涧,如是等中所有虚空。若外孔穴,如是名为外虚空界。

什么叫做外虚空界呢就是所有外在的虚空,它是不被内觉处心识所摄的,不是满一切处遍一切处的。所谓树的枝条与叶等之间的空,比如叶子与叶子之间的空、枝与枝之间的空,一切洞窟中的空、山谷里的空、河涧中的空,如是等中的虚空,各个不同。总之外面的孔穴空隙都叫外的虚空界。

若内色中摄虚空界,若外色中摄虚空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观此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如是,观虚空界,如实正知。如实见已,心得离欲。如是观已,则不放逸。此虚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无有作者,无有受者。如是知已,心得离欲。

无论内色所摄的虚空界,还是外色所摄的虚空界,实际都是一和合的假相。要看到这虚空界就只是空无碍的界性。观察这虚空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也没有我属于空。这样如实观虚空界,如实地证知。见到空界的真相后,心就对虚空远离了贪欲。于虚空界不放逸,就是说心不会外散,不会攀缘在房屋等各种空间假法上。这个虚空界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也不是所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这样了知之后,心就离欲了。

何者识界谓十二入,内外和合,眼识见物,意识了别,如是耳鼻舌身意识。如是识界,意是根本,皆意识知。

什么是识界呢就是指内六根、外六尘,这称为十二入。也就是说内根与外尘和合相触时,会发生各种识。也就是说眼识见物,意识了别;或者耳识闻声,意识了别;鼻识嗅香,意识了别;舌识尝味,意识了别; 身识觉触,意识了别等等。

像这样,识界都是以意为根本,都是意识在一分一分地了知,因此这就叫做识界。

这识界也只是多分的和合相,这上没有作者我,也没有受者我。我们遍观识界,都只是一种缘起的法。像这样认知到识界唯法无我。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行法意在前,意有力速疾。先意动转已,则能说能行。

抖擞诸恶业,则能知退生。谛知业果报,则得不死处。

这时,世尊用诗偈再次说:意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有了意念以后,就会做各种事。意识很有力,它发动得非常快。意只要先一动转,后面人就能说能行了。如果能够一心调伏心,抖擞掉各种尘劳恶业,就能了知如何退却生死。如果能谛察各种业因果报,那就能知道止息感生死的业,能到达不死之处。业的发端就在于内心的意,所以一切处要制伏心意

能制一切根,乐利益众生,诸根调寂静,是安隐比丘。

能制伏一切根,不让根识入在尘劳里,起惑造业。而乐于利益众生,诸根得以调伏获得寂静,这是安隐自在的比丘。

乘驾六根辇,能杀欲心怨,勇智行兰若,能到寂静处

乘驾着六根的车辇,能够杀了欲心这个怨敌。生死轮回以爱欲为根本。由于一念爱欲,驱使六根入到六尘里,心随境而起各种迷惑妄业。现在一心正念驾驭六根,使得它随顺法行,杀掉最大的生死怨家——贪欲。以这样勇猛的智慧行头陀寂静行,这样就能到达涅槃寂静之处。

阿兰若知足,卧地心安隐,能抖擞恶法,如风散重云。

身业口业善,喜乐行善行,谛见行恭敬,能破坏魔军

住在阿兰若里少欲知足,不贪著其他的外境。躺在大地上心很安稳,能抖擞去除一切尘劳恶法,也就是说头陀行能去掉身口意的一切染污法,就如同大风吹散厚重的乌云,现出很清净的天空。

这样身业和口业都十分贤善,而且心里喜爱,乐于行持善行。由于谛见到真谛,知道无我,一切处无我而谦和恭敬,就能破坏魔军。

欲等不能缚,心善而不贪,多有慈悲意,出道住比丘。

贪欲等烦恼不能束缚自己的心,心始终贤善而没有贪著,内在多有慈悲之意,这就是安住出世间道的比丘。

境界是缚因,若不爱色等,彼至胜寂静,到不苦恼处。

色声香味触等六尘境界,这些是系缚自心的因。心一遇境,随之就会起欲染贪著在上面,被绑在生死里。所以,如果比丘不爱著色等五欲,他就已臻至殊胜寂静,到达没有苦恼的解脱处了。




正法念处经讲记系列

正法念处经讲记(一)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

正法念处经讲记(三)

正法念处经讲记(四)

正法念处经讲记(五)

正法念处经讲记(六)

正法念处经讲记(七)

正法念处经讲记(八)

正法念处经讲记(九)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一)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二)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三)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四)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五)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六)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七)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八)

正法念处经讲记(十九)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十)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十一)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十二)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十三)

正法念处经讲记(二十四)





小提示

回复 正法 或 正法念处经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正法念处经》讲记




@     @


点击“ ”收听堪布录音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正法念处经讲记——生死品(一)发布于2021-12-06 00:29: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