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个词,叫“攀缘”。

 

它有一个本义,和一个引申义。

 

它的本义是攀取缘虑,是指心有所执着,牵系在某个对境上。例如,你心里记挂着一个电视剧,什么时候更新啊,戏里的人物后来怎么样了,谁和谁在一起了……诸如此类,都是攀缘。

 

它的引申义,在汉传佛教中,出家人,居士都常用。

 

例1:那个师父好像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算了,别打扰人家了,咱们不攀缘。

 

例2:

 

“师父,要不要给张师兄打个电话,我们的活动报名要截止了。”

 

“活动公告他不是已经知了吗知道的话就不要追着人家去问了,不要攀缘哈。”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引申义,大致类似于中国人日常语境下的“不要攀关系”,“不要强求”,“一切随缘”等等。

 

一般来说,出家人修行人,都有这个“不攀缘”的传统与作风。尤其是出家人。

 

 

出家人本是方外之人。本应无所求,本应一切随缘,因此,该说的话说到了也就可以了,其它一切多余的话不说,多余的人情往来要躲,对事对人,都不主动联络……,等等。

 

 

因为你已经是世外之人,你本该舍离三界,无以家为。不管你因为私人的事,还是寺院的事,你一联络,你一热情,你一主动,这不是有所求吗或者求财,或者求人情,或者求点什么。

 

 

方外之人,无家无门,自然是任人来,也任人去,他人但有所求,随缘酬对,而事了则毕,不于事挂碍,不于人粘滞,此为本份。违此,必生烦恼是非,亦必大碍修行。

 

 

不要以寺院为家,你要是有家了,你就有一亩三分地,你就得有所求,你就得有人情往来,你就有安于现状,你就有朋党斗争……——不以寺院为家,不妨碍你爱护它。正因为你不以其为家,你才能更好地爱护它。

 

 

出家人,也不要老是主动联络居士。有活动,你发个公告也就行了,无缘不见,有缘自预。逢年过节,你也发一个普祝的帖子就行了。你老是主动联络人家,除非你有通,你另有度人的方便,否则你知道不知道你让人讨厌,让人为难,让人起烦恼——这就是攀缘了。

 

大抵主动联络别人的出家人,哪怕有证儿,99%都归为骗子类和商人类(包括建设寺院、法事供养、售卖佛教用品、消灾解难、甚至包括兜售佛法——灌顶、课程、主义与观念)。

 

 

当然,过去的时代,我们也有真心为了寺院“化缘”的。有两种情况,1、个人魅力大,四方勤奋弘法,这样就有个人供养,把给自己的供养都捐出来给寺院。2、做一个“化缘簿”,挨家挨户去化缘,说明事由,人家愿意,就递上缘簿,不愿意行个礼,道一声叨扰,转身就走,不可以劝(现在,这种行为只能在寺院内进行,不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之外,否则违法。——因此凡是在街上遇到那种,你可以知道,99.999%是有问题的。留下0.001%的几率给特别的你,遇仙遇佛)。

 

 

 

 

弘一法师有两个行状(行状,我们在《试译“蒋山赞元觉海师”之行状》中解释过,还记得吗)是为人津津乐道的。

 

 

1、一次弘一法师到某地讲法,当地的士绅要邀请弘一法师。请客的人里面有市长,有军阀。弘一法师答应了。但第二天弘一法师没来,请人带来一封信,只写了一首诗: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举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这首诗是宋代禅僧惟正的作品。弘一法师借用来表达自己爽约的原因。

 

 

2、弘一法师见认识的人就躲,绕开走,能不对面就不对面。对了面,不打招呼不好,万一人家拉着你说话,讲一堆是非也是“打闲岔”。僧家本无事,吃饭,睡觉,自修,讲法。如是而已。

 

 

这是弘一法师的两个故事,都和“不攀缘”有关系。

 

心不攀缘,行就不会攀缘,无论是攀缘的本义还是引申含义,就像惟正禅师与弘一法师一样,都是一脉相承,自有前因后果的。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不攀缘发布于2022-01-08 2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