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如是修习中、下之道,及善修习如上士时所说道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这是讲到上士道的正式修行

像这样首先修习中、下两道和善为修习上士时所说的发心之道——七因果、自他相换等,在相续中随力生起真实菩提心。然后为了使这个心极其坚固,应当以不共大乘皈依为先行,再受持愿心仪轨。真实受持愿心仪轨以后,应当对愿心的学处励力修学。接下来就应当多修欲学六度四摄等菩萨行的意乐。在已经至心发起了欲求以后,就决定受持行心的清净仪轨。

这样讲到了受菩萨律仪的次第,就是首先要引起真实菩提心,接着为了让这个心极其坚固,先要做大乘的不共皈依,然后受愿心戒。在受愿心戒的时候,要专门在愿心的学处上努力修学,经过了这个阶段以后,还要发一个欲学菩萨行的意乐。在心理上经过了这样的锻炼,已经生起了至心想学的意乐,再去受行心仪轨。按这个修轨来那就非常地稳当。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次应总学六到彼岸。

 

在受持行心戒以后应当宁可舍命也不让根本罪犯染著自心,其余的中下缠和各种恶作罪也应当励力不要使它染污自心。假使有违犯,应当按照所宣说的出犯门或除罪仪轨来善加净治。然后应当总的学习六度学处。

在六度里应当特别学习止观

 

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道炬论》说为发通故修奢摩他者,仅是一例,觉沃于余处亦说为发毗缽舍那,故为生观亦应修止。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缽舍那。

 

特别是为了让心在善所缘上堪能随欲而安住的缘故,应当善巧学习以寂止为体性的静虑度。为什么要学习静虑呢虽然《道炬论》里面说了为了发通的缘故修奢摩他,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的作用,因为觉沃在其他地方也说到,为了引生胜观,也应当修习寂止。如果就次第的止观而言,止在前,观在后,以寂止能发胜观,所以首先要修习寂止。换句话说,如果心能够达到住于一缘而不散乱,在这个寂止里就可以引起胜观。

为什么要修胜观呢这是为了断除执著二我的系缚,必须要见到二我本来没有的空义,因此要由修习见到无我。接着应当护持无谬的修法来成办以智慧为体性的毗婆舍那。到此为止已经宣说了上士道显教部分的修学次第。

接着说三士道可以摄在成办三学和二资粮里。真正通过了三士道的修行,也就成办了戒定慧三学或者修习了福慧二种资粮。换个说法,三士道是已经次第井然地标明了如何修戒、修定、修慧的法轨,或者是如何成办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法轨。如果没有三士道,光是口头的三学、二资也只是流于空谈。有了三士道,三学、二资都在里面,你只要按照三士道一分一分地实际修证,这样戒学也出现,定学也出现,慧学也出现,福德资粮广大无缺,智慧资粮也都圆满具备,这样就能够越过诸功德大海,而成就无上的菩提。

前面在讲阿底峡尊者的传记时,也知道尊者具足了教功德、证功德。而证功德就摄在成就三学宝当中,他所演说的道次第无非就是让学人也如是完成。真正按照这条修行轨道上去,人人都可以成就同样的三学、二资乃至无上菩提。所以这就是一个完成无上佛道的胜妙法轨,它能以一摄无量,全部都包含在这里。因此噶当派赞叹《道炬论》说:在南瞻部洲找不到超过它的一函经典

 

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婆舍那,是为慧学。

 

就像《道炬论释》里所说:除了修止观以外,学习菩萨律仪学处以下的所有部分都属于戒学。所以从修好暇满、发起取心要欲以后,逐次地修无常、三恶趣苦等等,一直到受行心律仪,整个的这一套叫做戒学。它是以因果为纲骨,所以整个下面的修学关键是要先引起缘起正见,之后从粗细分一路进去,越是深达缘起,引起了胜解,越是明了自心上如何除过引德,这就是持戒

譬如了达了业果,就是明确了善恶因果律,这时受持十善业的戒,属于人天的戒。也就是励力地在身口意三门上去掉一切非福业,发起一切善业,之后再发展出离心。这时更加清楚地观照到了染、净两重因果。他知道是怎么样由我执烦恼造业而堕入生死的,所以他持戒的精神是以出离心摄持,避免一切流入生死的因素。所以这个时候要行持头陀行,要受持圆满的别解脱戒,关键就是以别解脱戒的猛利衔管制身心。在造成轮回的集——烦恼和业两分当中烦恼是根本,所以一切处都要对治烦恼。这样守持一个解脱道的戒行就成为出世间的小乘戒。

之后还要进一步升华到菩萨的戒行,那就是更深地看到了成佛的缘起必须得受持菩萨戒,它是以菩提心为正因的,所以关键就是要护持菩提心。菩提心有两分,为利有情、愿成佛,因此不能舍弃众生,也不能舍弃求果的心。诸如此类,就会知道它的缘起所在。在愿心以后就要出现行心,这个是真正要实行波罗蜜多道的誓愿,因此他的心要趣入到六度之行里,由此才能成佛。这都必须要除掉其它的心态,包括求生死乐的心和只为一己求解脱的心,而且要引出菩提的誓愿而实行。这样的除过引德就是戒学的精神。

所以在止观以前,如果修心完成得很好,就表示有了大乘的戒学功德。有这个基础就可以修定开慧,没这个基础,就没办法得到大乘的定慧功德。所以在具足了前面的修行以后,就转入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修学,分别对应着心学和慧学。

 

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再者奢摩他以下的修心都是集方便分的福德资粮,属于依世俗谛的广大道次。我们已经讲过,它是唯一建立在缘起正见上,世俗谛上就是以这样的意乐和行为就感召这样的果,丝毫不爽,缘起遍在一切差别法里,所以它叫广大道次。在这种修心上,下至于丝毫都存在着一种取舍,都必须让心符合到安乐的正道上。如果在这上面堕在一种庸俗的无想、不做当中,那就修不到了。方便分的福德资粮无法广大地展开,完全被束在这样一种愚蒙当中。但实际上,真正开启了这样一个广大道次的门以后,你才知道这里的任何时、任何处、任何点上面都要求心符合法道。在心上一直要顺着缘起的道进行,这样就出现了无边的福德资粮。这一切都是有利自他的,都是有助于显发佛性的,所以它叫福德。

接着就要发起三种殊胜慧,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这就属于般若分的智慧资粮,它是依胜义谛的甚深道次。总的说来甚深道次就是由于要通达的是一种超越分别心行境的真如空性,而这个空性是一味的,任何处都是平等无二的,是唯证方知的,分别心测度不了,所以叫甚深。

应当对于这广大、甚深的两种道的次第决定以及数量决定,每一分都发起大的定解。再就总体来说,智慧和方便单单以一分不成菩提,要发起大定解。这样行人就走入了完备的、深广二道圆融的道轨里了,就不会出现偏于一分,或者处在一种无序随意而为的混乱修法里面。毕竟这是一条非常甚深广大的道,而且基于缘起上的理则,它有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展过程。对于这整个的路线必须得事先决定好,然后趣入这样的道轨修心,最终才会圆满地实现福慧两种资粮而成就菩提。如果没有顺着这样的轨道,而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想法编造一套修心方法,那往往都是非常地混乱、颠倒,这样会发生很大的问题。连成办一个世间法都必须得顺着正确方法来进行,所以必须要以理智来驾御自己的心,不能够偏离真理之道。

修道次第的人必须要有这种素质,为了具备这样的素质首先一定要对于道轨发起大定解,这样才能够从始至终完全如理如法地进行。

 

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基于这样的道的决定轨理,想要度过诸佛的功德大海,佛子鹅王就应当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的世俗谛的翅膀和善达二无我真实胜义谛的翅膀才能超过。如果只是取道中的一分,或者只执取方便分或者只取般若分,那就像折断了一个翅膀的鸟没办法飞行那样。所以必须要福慧双修,要方便分和般若分双运,或者广大道次和甚深道次双运,这样才能够圆满地成佛。所以在修道以前,对于整个的道轨发生认知是至关重要的。

 

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如同《入中论》所说,依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洁白广大的圆满双翼,鹅王菩萨引导众生群鹅借着往昔所修善根的风的势力,超过诸佛的功德大海而到达佛地。

总的这里所说的,真正要完全圆满断证而成佛,必须要借助甚深和广大的两种道次第修心,才能完成方便分的福德资粮和般若分的智慧资粮。如果只单修一分,那就像只有一个轮子的车无法行进那样。

以上波罗蜜多大乘道次第引导的因相宣说完毕。

 

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像这样以诸多的共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显教波罗蜜多乘道)净治相续之后,决定应须趣入密咒金刚乘,原因是:如果入密,速能圆满福慧二种资粮的缘故。也就是既然已经发起了大菩提心,愿速成佛道,普度众生,就要修习能快速圆满二资粮而成佛的金刚乘道。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假使超过波罗蜜多乘的法不是学人的能力所及,或者由于种性的功能羸劣不欢喜趣入,那就应当唯一把波罗蜜多道的次第渐次地增广,尽量地修学。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如果入了真言密乘,那依止上师的法类要比显教要求更高,应当按照密咒所说随顺行持,这是因为总的一切乘当中,特别是密咒乘里珍重宣说的缘故。之后以根源清净的续部所出的灌顶成熟身心。

 

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尔时所得到的一切三昧耶和律仪,宁可舍命也要如理护持。特别是如果被根本罪染污,虽然可以重新受戒,但是相续已坏,功德难以生起。所以要十分地努力,不要让根本罪犯染污相续。而且应当努力地防护各种支分罪染,假使受到染污,也应当悔除、防止使得它得以清净,因为三昧耶和律仪是密道根本的缘故。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然后对于续部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随便是哪一种,要善加引导而修学。等到这些修学坚固以后,或者是下部的无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圆满次第瑜伽,也应当随其一种善巧地修学。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

 

因为《道炬论》就是像这样建立整个菩提道小、大、显、密成佛之道的正体,也就是它的完整的修证体系,所以道次第也就是按照《道炬论》所说来作引导。

 

大觉沃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阿底峡尊者在其它论中也曾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里说:要想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的无上菩提,依赖于修菩提缘故,所以乐欲修习是它的心要。对于想获得大菩提果的人来说,一定依赖于修,而修一定依赖于欲,因此发起摄取菩提大义的欲是心要。

总之,所谓“修暇满取心要欲”要落在取大乘佛果的欲上。已经得到了极难得的具足暇满的人身宝,后来极难再得到的缘故,在此生要勤修大乘法,使它不空过。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又说到要具足出离心,就像囚犯呆在监狱里,如果有能逃脱的机会,那是其它事不能等同的,他一定会放下其他的一切事务,迅速地逃出去,也就是会把逃出监狱作为头等大事。同样,我们处在生死的大苦海里,如果有度脱的机会,那么其它的事一定与此无法相提并论,一定是放下万缘迅速地出离三有的火宅。因此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把求解脱放在第一位的,有机会时必然会把握住而不可能放弃。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进而应当趣入菩萨乘的修行,也就是在受持了大乘不共的皈依,而且具足了出离心所摄的增上戒,特别而言就是发起了愿菩提心,安住愿心的根本学处,然后应当受持菩萨律仪,渐次地随自己的力量如理修习六度等一切菩萨行。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在六度等的学处里方便和智慧的心要就是止观瑜伽,因此应当着重修习。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又在《定资粮品》中说到:在修成了共下、共中两种道以后,首先是坚固由悲力所生的菩提心,不著三有的异熟果报,背弃各种财物等的摄持,修习布施等六度。之后圆满了信心、多闻等的圣者七财,恭敬上师等同佛陀,具足亲近师长的意乐和加行,又具足上师所传的律仪,非常贤善地精勤修习。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再次由上师的恩德得到了瓶密等的灌顶,清净了行者身语意的障碍,成就了法器。由于圆满了生圆次第三摩地所生的福慧资粮的缘故,就能即生速疾成就金刚持果位,这就是安住密咒金刚乘的法规。

 

第二,所为义者。

 

“所为”是指设立三士道的用意。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必定有它的用意。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有人问:如果中士和下士的诸法品类都是上士道的引发前行,那就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共下士道次第的名字呢因为本来就是上士道体系里的内容,是属于它的前面部分,那就直接说一个上士道就可以了,又安立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反而搞得很乱。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

 

特别地开为三士而引导,有两种大的用意:一个是摧伏我慢,第二个是普益上中下三根。

 

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第一个用意就是为了摧伏增上慢心,就是一类人还没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自许我是大士,这叫做增上慢。自身没达到这个量,却妄言已经达到了,这就是慢。

意思是,很多人连共下士希求后世的意乐以及共中士希求解脱的意乐都是丝毫没有,却自许“我已经具足了菩提心”,那当然就叫增上慢心。这样摧伏以后,学人就能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也能脚踏实地的首先修好共下士和共中士的心,有了这样的心,才能升华成上士的心。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

 

第二个大的用意就是要普遍地饶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的心。所谓广饶益的道理,指中、上两种士夫也需要得到增上生和解脱,所以对于所导引的上、中两种人,教他修习这两种意乐,是没有过失的,而且能起修大乘道功能的缘故。

所谓的广饶益要分成如何饶益上两种士夫和如何饶益下品士夫来抉择。这又要分开来解释,对于上士来说,在他没有成佛以前,不仅要希求得到佛果,而且还要希求得到增上生善趣和解脱的果利,所以对他来说,也要修习这两种意乐,这是没有过失的。而且他修了这两种意乐能够生起功德,成为修大乘道的助缘,这样修共下、共中实际饶益了上品的修者。

成佛是一个终极目标,在没有得解脱以前,还有一个要得增上生的问题,还是必须要先以获得增上生作为条件,在途中还有得解脱的利益,这些都是要希求的。

对于中士来说,他只希求解脱,但其实还是需要修习共下士道,因为在没得解脱以前,还是要先获得增上生作为修行的所依,因此他也要有希求得增上生的心。

 

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对于下品的士夫,即使让他修上士道,他也发不起上品的意乐,这个时候如果又舍弃了下品,那就一事无成,在修道上是完全落空了。所以,法不相宜就不得利益。

对于下品士夫来说,他的着重点应当首先从下士开始,应当在下士道上花大功夫来修习。因为他的根器还不够,这种情况不能冒然去修上士,因为起不来上品的意乐,必须填充基础。就好比还不够上大学的资格,应该首先学好小学,如果他放弃了小学直接去读大学,那就什么也学不到,法不相应就基本上空无所得。

所以人都是要自审根器,知道自己的脚根踏在什么地位,也要知道可怜自己。上等的即便暂时修不到,也要修好下等。而且由不断地修好下等,逐渐也能达到上等。最怕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有些人认为,如果让上等根器者修共下、共中士的法类恐怕会耽误了他。其实给具有上等善根的人开示这些共道让他修习,对他来说,这些功德或者是以前已经生过,或者是没生过,但由于他的善根深厚,所以都能快速地生起。这样有了下下的功德就能导入上上,所以就成为直接入上上的顺缘,对于他自己的行道并不是迂曲缓慢的。

对于他来说,首先要经历一次,然后在这上面会非常快地发生功德,这样一来,他就成为入上上的厚实的基础,所以一碰到上上的道就能很快地升华,很快地趣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以为磨刀浪费很多时间,我们应当先砍柴,但其实刀磨得很锐利,砍柴就更加高效、迅速。下、中两道就好比是磨刀。

接着引一些圣教来证明必须依次第引导修心的道理。这个也是学人身份上必须要了解的,不然紊乱次第,往往导致非常大的错乱。或者久修无效,徒丧光阴,这都是学人不明白修心次第的缘故。

 

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自在王请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录。

 

必须以次第来引导修心的根据,在《陀罗尼自在王经》里以黠慧的摩尼宝师,渐次地擦拭摩尼宝去除垢尘的譬喻,结合法而宣说,就是在指示要次第修心的道理。也就是他一道道地利用对治法渐次地去除了粗垢、细垢、极细垢,这就表示有它必然的次第。

我们首先需要深入观察,是不是样样事情都必然要依着它的次第来进行。在深入观察以后,确实心里认定是这么个道理。连一件小事上都是如此,比如做木匠,他首先有个规划,然后他就按照这个来取材,取了材他首先好各种的规格,多少料,打好眼等等,这些部件全部都弄好了,然后组装,组装好了再装修等等,那是有它必然的工序的,一错乱了就没办法进行。到哪一阶段该做什么事,都是有它的次第的。又像种子生长成熟,也是一阶段一阶段逐步进行的。在任何的缘起事件上观察都是如此。

 

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说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里也说:首先要修增上生的法,也就是要垫好人天善行的基础,这是粗分的法类,之后才能发起成办决定胜的妙法。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得了增上生之后,渐次就能得到决定胜。

我们常常说修习佛道必须要有深厚的人天善行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你先把人做好了,然后又有天的博爱善行,这个时候人的心已经调整到很好的地步,然后再趣向出世间的道就很快能成就。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就,是因为没有做人的基础,所以他在遇到很大的法道时,只是有一种了解,心没办法趣入,由于更上的道更细、更广、更深的缘故。这样的话,显然连粗分的事都做不到,怎么能做细分的事呢连一种很狭小范围里的事都无法展开,怎么能拓展到广大无边的地步呢连一种面前的事都不能体会,那么甚深的理性上的事如何能体会

这都是从真实的修心来说,如果只是谈论知识学术,那只要分别心发达,而且有一些记忆、罗列整理等的能力,他就可以作出一篇文章,但是这跟修心完全是两码事。就像我们很快就能谈到菩提心怎么修,几句话几分钟就能背得很熟,但这其实是鹦鹉学舌,因为你连基本的善心都没有,哪里有具德相的菩提心呢

根据这一颂圣言就知道,以增上生和决定胜两种道的次第来引导修心有它决定的道理。这上面最好能看到它是周遍的,任何的教授法都是如此,细至世间的一些小技艺的教导都是这样的。譬如打字、唱歌、弹钢琴或者学数学,整个它的教学设施都是顺着它的教育规律来进行,不能错乱。所以这才有所谓的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年教育等等。一错乱了就根本无效,就为者所笑。譬如不懂这个次第的父母,教刚刚会说话的孩子学习相对论,这个孩子肯定是学不会的。

 

圣者无著亦云:“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

 

圣者无著也说到了这个由浅至深的传法原理。这些都是必须要对有情先审细地观察,知道他的根性以后,传以相应的法。“法不当机等于闲言语”,众生的心有个成熟的过程,这个不能谬然乱传,不然心不堪能传了也无效。所以古人说“失人失时”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不当机的意思。

菩萨首先是要做观察,但现在的人都盲目的说“这个是最好的,我要”,现代人的心里话就是这样,只要是最好的,我就得要。连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其实真要对自己好,就要自审根器,看看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在相应的那个法上着力地修习。这个上面不能同等对待,狮子跟兔子还是两样的,兔子很弱小这是肯定的,它的力量不具足,所以首先要培养它的力量。当然并非永远是兔子,意思是说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抓住当前能做到的先做起来,能体会到的先要入手。

菩萨作为一个教导者,必然要观察根机,他要了解眼前的这个人是什么程度。如果他是一个劣慧的人,就讲一些浅显的法,随转粗近的教授教诫;知道他属于中慧者,就给他说中等的法,随转处在中等层次的教授教诫;如果知道他是个广慧者,那就给他说深法,随转幽微的教授教诫。这样子叫做菩萨对于有情次第地来作利益他的法行。这里也标了“次第”二字。

 

圣天亦于《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摄此义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圣天也在《摄行炬论》里成立,先要修到彼岸乘的意乐——愿行菩提心,之后就要趣入真言密乘,它有一个渐次进修的轨理。总摄这个意义说到:初发业的有情要转趣于胜义圆满次第,佛说能逐渐地引导他的心上进、最终能够趣入胜义的,就是要像搭梯子一样建立各种方便。

这个譬喻就很好,因为他不能一下子达到那个高度,为了接引他,就得牵就他目前的程度,要符顺机宜,架一级阶梯让他上进一步。以后就按这种方式再逐步地引导他上进,逐渐地就能够入到胜义的修持当中。

“转趣”就是不断地运转、上进,螺旋式的上升。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方便生的胜义,下面架很多方便的梯阶。

 

《四百论》中亦说道次极为决定:“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此说道有决定次第。

 

《四百论》里也说到道的次第是极其决定的,它也分为三分,对应下中上三级的修心次第。首先要遮止掉非福业,这就是下士的修法。在明见了因果法则以后,知道凡是非福德的行为都应该停止。因为如果非福业没有被遮掉,心就完全处在恶性业力的乱动当中,连起码的身心安宁都没有,哪里能修出世间的道根本不能相应。所以必须首先要改恶向善,使自己的心变得没有什么恶心恶行,所作的都是福德的行为,这时才是堪能往上修的法器。

中间要修出世间的道,首先要破除人我执。这里人我执代表惑业集的根本,他的身心安稳以后才能相合到戒定慧。戒定慧的修持,重点就是要破掉我执。最后要断一切见,这是指法无我的修持,也就是要除掉一切的戏论见、除掉一切有所著的见,认为有此有彼的见全部都要消除,修的就是一切无著。既然没有什么法,住在什么上啊能够认识这样转入的次第,那就是善巧者。这也说到道有决定的次第。

 

敬母善巧阿阇黎亦云:“如净衣染色,先以施等语,善法动其心,次令修诸法。”

 

敬母阿阇黎也说到:就像要在干净的衣服上才能染色那样,你的衣服脏了,就根本染不上色,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无论染什么都能成为庄严。这就是说,首先要以布施等的善法来动学人的心,也就是他的心里首先要把恶业的垢秽全部清除出去,修整成一个洁白的心地,在这上面才能够赋予出世间妙法的色彩,才能成就出世间的功德,这以后就让他修诸法实相

这也是跟本论的修轨对应。通过共下、共中的修心,先去掉非福业,然后遮止内心的烦恼、有漏业等等,这样心上的污点已经净除了,然后再修微妙的胜义法,就很快能现出法的证德。这也是必须首先具有共下、共中的修心除过引德的基础,也就是通过这两分的修持,你确实已经改好了,心上的那些障垢都已经去除了,然后那就是一个很贤善的心、洁白的心。这样再来修上乘的法就能够相应。否则,只是停留于口头上的谈说,它是毕竟难以相应的。

 

月称大阿阇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决定。

 

月称阿阇黎在《四百论广释》里也引这段教言作为根据,成立道的次第决定。

 

现见于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于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现在已经见到了在菩提道上如何引导自心修行的次第,诸修行者应当极其地珍爱。就是要把这样的轨理视为珍宝,视为一张能够到达菩提果地的极其珍贵的地图。这个珍爱就是每天都循着这个路线去走,它是命根子。如果没有了它,你就处在一种盲目的行境或者紊乱的行境当中,那对于整个的修道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妨害。所以对于一个要走远路的人来说,他最珍爱的是这张地图。地图一没了,那是非常危险,他就不知道要怎么走,所以时时放在最保险的地方,而且每一次都要依照这个路线来行走,这叫珍爱。

所以,对这样一个三士道修心的轨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这是你起步之前最重要的事。就像人首先行路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看清地图,确定路线,之后就直接按照这一条修轨去走,不作任何变动。不然你首先没得定解,走到路途中又怀疑,又改变主意,这就永远走不成。

传承上师也说到,现见到这个道的次第极其重要,因为如果错乱了道的次第,即使你再精进,也没办法引生真实的道,或者会趣入到相似道里,产生错乱,这样就会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相反,如果你能够遵循道次第而不错乱,那不论修什么法,都能够切中关要,能迅速地生起任何一种道,而且依靠下下道的功德,上上道也很容快速生起。

总的以理成立了求解脱者必须依照道的次第修心,因为任何果的产生都依靠它的因,而且已经作了前前的因,必定会生后后的果,这是法尔定规的缘故,如同净治摩尼宝、养育孩子等一样

  

思惟心中的法道

 

1、《道炬论》中是如何以显教共道和密咒道来建立上士道的修持次第的二类教法分别是如何引导学人修持

2、思维设立三士道而引导的两种用意。再带入不同根机的有情,观察这样的设立是否能达到这个目的。

 

延伸阅读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第七十讲发布于2021-12-06 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