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321窟北壁初唐壁画《弥陀经变》

 

这幅阿弥陀经变占了整面墙壁,《阿弥陀经》又被称为小《无量寿经》,主要描述了西方净土无比庄严、清静、美妙和安乐、祥和的景象。

上部碧波蓝空,天水相接,十身飞天千姿百态;乘云驾雾的赴会菩萨表示的是十方诸佛和菩萨赴无量寿佛说法会场面,呈对称结构分布在天空层,有五座楼宇殿阁,四组一佛二菩萨组合;在主尊阿弥陀佛头顶宝盖的正上方(即整个画面上层天空的中间)描绘的是净居天,此处绘朵云及其上二层楼殿,殿内有倚坐和趺坐佛,下殿还站立二胁侍菩萨,殿前有七宝场树,两侧各有一组赴会的一佛二菩萨,具有对称平衡美。 

水池中建有平台和两侧楼阁,水池中绘有迦陵频伽、鸭子,化身童子鸳鸯、荷花等生动形象,栏杆上立着孔雀。

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在中间层,两侧楼阁的上方,绘的是赴会佛众,可谓佛尊率众菩萨的出行图。

 
 
中央主体部分描绘的是西方三圣:无量寿佛居中趺坐,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两侧游戏座,还有众菩萨分列两侧。
 
 
这面壁画,上部碧波蓝空,天水相接,10身飞天千姿百态;天空中飘满祥云、花柱、“不鼓自鸣”的乐器(有彩带缠绕),乐器共有14种36件——是敦煌壁画中最多的一幅,从左往右依次是:笙、鸡娄鼓、腰鼓、鼍鼓、答腊鼓、号筒、筚篥、腰鼓、答腊鼓、笙、琵琶、横笛、两对铙、排箫、筝、答腊鼓。

 

 

 

 
有4组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的组合,乘坐祥云飞来赴会听法,呈对称结构分布在天空层;有5座楼宇殿阁(左边一座建在一朵祥云上、中间一座在宝盖双树的上方,像一个白色书架,里面还有10座小塔;第三座是画面上部正中的楼阁,只露出局部)
 
 
经变画中共画了六座二层阁,画得都很狭窄高耸,上下层之间没有腰檐,只于柱网上置平坐。这种阁的形式与日本很多寺院里的钟楼、经藏、门楼相似。二层阁漂浮在蓝天彩云之中,象征佛国世界的建筑。上下层都有卧檑栏杆,平坐及上檐隐约可见五铺作斗拱,四阿顶,斜脊弧线平缓,反映出唐代的建筑风格。
 
 
虚空的云层之上,有并列的三阁,其间用阁道相连,组成“凸”字形的建筑布局。反映初唐寺院主体建筑的另一种组合方式。
 
 
天空之中所绘的飞天最为生动。一佛二弟子乘坐祥云飞来赴会;白色宝楼前面、宝盖上方,有一位飞天散花;有一位倒立的飞天(脸部面向观众,但却是倒立的;头在下,足在上,两足向左右两边分开;伸出的一只手里持物);两位飞天的“合影”,飞舞于宝幢左右,姿势互相呼应,极富动感;一佛二菩萨乘坐祥云飞来赴会,长长的飘带随风飞扬,满壁风动;下面的一根花柱旁、宝盖上方,一位飞天立身下降,双手合十

 

 

 

 
平台上的立佛菩萨,正准备走过小桥。有一座歇山顶的楼阁,高二层,深阔都是三间,上下层之间不设腰檐,这种画法只在初唐壁画中才能见到,下层斗拱上挑出朱栏一周,上下层各柱子之间不设门窗墙壁,只在由额上悬挂帘幕,平台地面以花砖铺地,与唐代习俗相同。
 
 
小桥下碧波荡漾,水纹细腻,富有动感与变化,微妙地刻画出流经不同位置的不同流速(有快速冲刷的竖纹,有回旋徘徊的横纹,有的平缓近似无波,有的是轻小漩涡);池中有坐在莲花里的化生童子;右侧楼阁里有天人倚柱,正扬手向外,似乎在向池中抛物。平台和两侧楼阁都建在水池里,水池中绘有迦陵频伽、鸭子,化身童子、鸳鸯、荷花等生动形象,栏杆上立着孔雀。 
 

 

画面下部一组歌舞娱佛的天人,可惜色彩已经脱离殆尽。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莫高窟321窟,有敦煌壁画中最美的一幅净土变相图发布于2022-01-20 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