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金刚经》研修系列

《问道金刚经》-2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白了,就是依最为彻底的无余涅槃,对一切相而无唯识分别。但是很显然,这一句话说起来容,在实际的熏习操作过程中,则会千难万难。看过《金刚经》的读者千千万,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也会千千万。故世尊才建立有著名的三乘教法,以善巧方便而接引一切有情,都能离心识三自性相,而生其心也。


《金刚经》原文-10: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笔者注:

1、世间般若”:以“加行智”而熏习?

这一阶段的“无所住”:多针对一切六识的“遍计所执性”,应最大程度地离唯识分别,以看清世间真相而离苦得乐。

有情众生之心识,都属于自无始劫以来,在生存、生活轮回演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杂乱无章、毫无智慧的唯识建立。这一阶段的特征,凡是我们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以及各种圈子里人云亦云的,一定不是真相。故《金刚经》中的”无所住“,则务求其背后的本质也。见到本质真相后,我们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走的快。因此,世间的各种五明科学,其实都是在探索事物本质。只是大多均以“唯物实有”为基点,故在六道轮回中。那么我们在学习《金刚经》后,就应该明白:如果能抛开这个“我”,尝试以“无所住”,而放下小我之心。能最大程度地认清真相后,再去“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你的一切事业将会如虎添翼。

譬如医生,对病人的表面病象应不要执着,而要多多聚焦在病人的心识本质。譬如一个胃病患者,会有各种各样的病态现象。但胃病背后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依然是病人的一颗心识之病也。以此类推,每一个刑事案件的表相背后,都有其内在的,犯罪之人的心识分别。每一支股市股票,都有其操盘者的心识分别。每一次战争,都有战争策源地统治者的心识分别。每一次的科技进步,也都是科技产品发明人的心识分别。若如此时,就变简单了,一切都是人心。那么佛家大乘的解决方案,效率最高的就是“般若六度”。一者布施,倡导人人平等大爱,能对治人心的过度贪欲,可保其有着源源不尽的贵人福报。二者持戒,倡导人人高度地自律,能对治人心的过度毁犯,而避免铸成大错而悔之晚矣。三者安忍,能对治人心的大起大落,可保其得失无意宠辱不惊。四者精进,能对治人心的懈怠,可保其在某一领域可以一门深入,有所建树而功成名就。五者禅静,能对治人心的浮躁不安,可保其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准,能够于一切事都可以心无旁骛,淡然处之。

此五者,在佛家大乘体系中,即属于世间般若的“加行无分别智”。这一阶段,着重强调世间的人们,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各种圈子现象牵着鼻子走,应更加精进地深入某一世间学科,深入探索其背后的真相本质。此时,若能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牵着鼻子走,不被各种圈子里的“人云亦云”牵着鼻子走,就已经开始有着佛家初步的“世间般若智慧”。而世间一切乱相,都会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进入到我们的肉眼心识之中,而成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人心的“遍计所执”,此即《金刚经》中所指的一切”法相“。最终,若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则可以突破凡此种种的遍计所执,从三恶道的苦难中得以解脱,拥有一个快乐、健康、和谐顺意的人生


2、“出世间般若”:以“根本智”而见道?

这一阶段的“无所住”:多针对一切七转识的“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对应《金刚经》中的“法”与“非法”,均应无唯识分别,以通达生死真相为彻底,多为小乘外道的涅槃解脱。

摘录一:玄奘本《金刚经》:

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是故,善现,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笔者:

我们看玄奘本的《金刚经》,比罗什本多了“不住非色应生其心”和“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的内容。可见:玄奘本中除了“法”,还有“非法”,都应无所住。与《金刚经》前文中提到的“法”与“非法”,是相合的。与须菩提大声闻心识中的“非法”,也是相应的。佛陀这是在告知须菩提:应以根本无分别智之”无余涅槃“,离一切”遍计执法相“,以及一切”依他起非法相“,而发趣进阶大乘、降伏其心。

历史上无数的佛门小乘,以及佛门外道圣贤的唯识建立,多为三界轮回的四句戏论,为何呢?这是古往今来的,无数伟大的佛门小乘圣者、外道圣贤,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几乎都会在“六识内”和“六识外”、在“唯物”和“唯心”之间、在“中观”和“唯识”之间,四句戏论分别而无有穷尽。譬如我们今天的佛弟子圈子里,就会有“缘起与性空”、“真空与妙有”或“中观与唯识”的说法。也会彼此诤论纠结不清,那么到底是该“唯物”,还是“唯心”,抑或是“辩证唯物”?到底是“缘起”,还是“性空”,抑或是“缘起性空”?到底是“中观”,还是“唯识”,抑或是“中观唯识”?殊不知:从大乘甚深的角度,都有漏不彻底,甚至会误导众生。再譬如上座部,其六识之外就还会有着像树根一样的根本微细识,可以六道轮回。化地部呢,也有一种能穷尽生死的“细微行蕴”。还有我们儒家传统生死观,或“形而上”、或“形而下”;人死之后,形而上者谓之之道,形而下者谓之人畜之器。道家呢,则自然而化,但依然是在天地万有的基础上,阴阳虚实而自然怛化也。

而凡此种种佛门小乘和外道圣贤中,也都会有着自成体系的,解读生死现象的“生死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在大乘中则为第七末那识的范畴,依然在三界之内,即为《金刚经》中的“非法”。而于此经中,佛陀则一步一步地引导须菩提:该如何发趣大乘呢?如何修行呢?如何摄伏其心呢?佛陀的答案:应以离一切四句戏论的名言种子,乃至离一切唯识分别的“无余涅槃”,于无余涅槃实相中而生其心。此时的“无余涅槃”,既是一切大乘佛法根基,亦即是离一切唯识分别的意趣,故《摄大乘论》中,无著菩萨称之为“根本无分别智”。即此“根本无分别智”,即是前文中“加行智”的根本,也是后文中“后得智”的根本。


3、“出世间上上般若”:以“后得智”而增上?

这一阶段的“无所住”,多针对一切有情八识的“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对应《金刚经》中的“法”、“非法”和“佛法”。佛会清晰地告诉我们:一切佛法的真如实相,亦是无所得、离言绝虑、不在言说中此时,除了小乘阶段的“法”和“非法”,还有大乘阶段所建立的一切“佛法智慧体系”譬如佛之法、报、化三身,譬如其中的庄严佛土,乃至须弥山王大身等等。而其中的大乘唯识理,是与所有的小乘和外道圣贤区别开来的,不共的佛之本怀,属于我人心识的“圆成实性”。故于此“三自性”中,更应以无余涅槃之根本智,即“大乘建立”而不可作任何“唯识分别”,而生一颗佛心

此时我们可以得知:《金刚经》的甚深般若智慧,还会有另外一个名字:“无分别智”。其中,以“第六般若”为“根本无分别智”;以“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和禅静,为“加行无分别智”。那么经过“加行智”反复不断地熏习后,能突破三界生死的真相时,佛之本怀的“根本无分别智”,就会灵光乍现,此即所谓的“明心见性”。可是问题来了,一旦我们真的“开悟”了、了脱生死了,你干什么?此心何住?此身何用?此口何言?这个时候,就开始涉及到如何在“无余涅槃”实相中,如何自悟、如何悟他、如何上求佛道的大乘问题了。如何自悟呢,大乘阶段会有现量、比量和圣教量的大乘自证体系,但依然要以“根本智”为坐标零点,以大乘因明而建立“五加行智”而增上熏习,此即所谓的“宗通”。如何悟他呢?大乘阶段会有宗、因、喻量的大乘证他体系,但依然要以“根本智”为坐标零点,以大乘因明而建立“五加行智”而增上熏习,此即所谓的“说通”。而且楞伽经》中,佛陀会非常鲜明地开示:开始趣入大乘的佛弟子,此“宗通”和“说通”的修学,是步入初地菩萨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不立文字”的小乘说法,不符合佛陀的大乘意趣。小乘声闻们均不知:你“不立文字”时,一切毕竟空;你“立文字”时,亦为毕竟空也。而真正的大乘菩萨,就是要具备“以相度相”的大乘因明能力,就是要具备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就是要具备转大法轮的弘法能力。而凡此种种的能力,均来自于一切无漏无染的“根本智”。否则,大量末法时代的小乘做法,均有漏有染,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会贻害无穷。????????????????????????

佛弟子修习的大乘阶段,除了前面提到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静之“五加行智”,以及第六核心的“根本智”,会增上而建立“方便善巧”、“大愿”、“大力”、“大智”,作为前六的大乘助伴。比如像须菩提这样的佛家行者,如果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安住于无余涅槃之“根本智”中。继续加行熏习后,会拥有更多方便善巧的现实办法,更加广博的菩提大愿,以及影响更加广泛的五明科学能力,乃至大乘般若的光明,会普照更加无量的有情众生此即“四后得智”也。故进入大乘阶段的“十地菩萨”,会突破一层,而增上一地。而于此十地乃至成佛的过程中,佛家行者均会安住于“根本智”,以无分别而生其心也。此时,方才算是趣入真正的佛家大乘,才开始进入佛之本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22)发布于2024-02-23 11:46: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