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入中论卷一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子

第一菩提心极喜地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一胜因,救脱系缚生死牢狱无量无依众生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

等二颂。

论主月称菩萨首先声明,为了使学人悟入《中论》的缘故造这部《入中论》。现在对于诸佛菩萨首先应赞叹的,就是诸佛的第一胜因,以救脱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无量无依有情为体相的佛薄伽梵大悲。因此说到以下两颂。

声闻和中佛是从能王佛陀所生,诸佛又从菩萨所生。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这三者是佛子菩萨的因。(后一颂说,三者以大悲心为根本,所以首先礼敬大悲。)

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生声闻等,以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等果故。

首先解释“能王”的涵义。

由于得到了圆满无上的法王果位,相比于声闻、独觉和菩萨三种圣者更为圆满自在。连声闻、独觉和菩萨也都要承奉法王佛陀的教令,因此诸佛世尊称为“能王”。而且,需要从诸佛的教导才能出生声闻、独觉和菩萨等圣者,这是由于诸佛出兴于世,无颠倒地宣说了甚深缘起,彼等学人由闻思修习佛所说的缘起义,才能随各自的信心、欲乐,而获得声闻、独觉及菩萨等圣果的缘故。

设有一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而不现生证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获得所求果报,如定业果。圣天云:“现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

假使有一类人,唯一闻到佛所说的缘起法而善巧了达胜义,但并未现生证得般涅槃,然而彼等行者在他世中也一定能获得所求的果位,如同造定业必定感果那般。圣天菩萨说:“现世已经了知了胜义,但现世还未证得涅槃,在他世中决定能证得,如同已造的定业,虽然现世未现前果报,但来世必定感果。(同样,现世已经了达真实义,虽然现前没得涅槃果,但以妙业势力的感召,来世必定获得圣果。)”《中论》也说:“如果佛没有出世,声闻都已经灭尽,然而以前世善达胜义的缘故,诸辟支佛的智慧,还是能在没有善知识等所依的情况下自己产生(即证得圣果)。”

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这是解释“声闻”的涵义。

能得到纯正教授的果位,所以叫做“声闻”。即无倒的教授叫做“声”,听闻后能证果,就叫声闻果。如经中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闻佛所说的四谛法后,所需要成办的解脱已经成办,不再受取后有身。“等”表示能得果。)

或者解释为,从诸佛处听闻了能证得无上正觉妙果的正道后,再传授给其他求法者,因此叫做“声闻”。《法华经》说:“我们今天都成了声闻,因为闻到佛演说的殊胜菩提,而且为他人宣说能证得菩提妙道的法,所以我们同于声闻。”像经中所说,虽然诸菩萨也有“闻佛说殊胜菩提,并为他人宣说能证菩提道的法”这个内涵,但这里是指唯独宣说菩提道,而自己不修行的人才是声闻,所以不同于菩萨。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独觉之福慧辗转增长胜出声闻,然无福智资粮、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

这是解释“中佛”的涵义。

“佛陀”是觉悟真实的意思,这个名称是泛指词,在声闻、独觉和无上正觉三处都可以运用,所以“佛”这个声或者字,也可以表诠独觉。由于他的福德智慧辗转增长,胜过声闻,但没有圆满的福智资粮、大悲以及一切相智等,不及无上正觉,所以称为“中”,即“中佛”。这也是他在最后身,不依于其他师长的教导,自然从心中生起智慧,而且唯一为求自利而自生觉悟,所以叫做“独觉”。

声闻独觉,要由如来说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

声闻和独觉必须依靠如来宣说教法才能出生,所以论中说,他们从能王生。

以上解释了“声闻中佛能王生”的涵义。

但诸能王复从何生论曰:“诸佛复从菩萨生。”

那么,诸能王佛陀又是从何而生呢论中说:“诸佛又从菩萨而生。”

设作是念:岂非菩萨亦从如来说法而生,名佛子乎云何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耶

如果有人想:难道不是菩萨也从如来说法而生,而称为佛子吗为什么说诸佛世尊从菩萨生呢

此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世尊之因,谓时位差别及劝令发心。约时位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约劝发心说,如曼殊室利菩萨,劝释迦牟尼世尊及余诸佛,最初发菩提心。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说诸佛从菩萨生。

回答:这有两个原因,菩萨也可以成为诸佛世尊的因,即所谓的时位差别和劝令发心。从时位上说,以如来是菩萨的果,即从菩萨出生如来的缘故。就劝导发心而言,譬如曼殊师利菩萨,曾劝导释迦牟尼世尊和其余诸佛,最初发起菩提心。最究竟的果,必须观待它的主因而来,所以说诸佛从菩萨生。

换言之,从以诸佛的教化力出现菩萨来看,可以说菩萨由诸佛生,称为佛子。从观待主因才能得果上说,诸佛观待于菩萨而来,因此说诸佛从菩萨生。

由圆满因最尊重故。既说因应礼敬,则果应礼敬自可知故。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无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励力爱护。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赞叹菩萨。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以圣教正理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由于圆满因最值得尊重的缘故。既然说了因应当礼敬,那果应该礼敬自然可知的缘故(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诸佛世尊是无上果位,就好比已经长成的大药王树,能够施与众生无量的妙果。由于大药王树是从嫩芽等出生,所以对于它的因——嫩芽等,尤其应当励力爱护。而且,为了使会中的三乘有情趣入大乘的缘故,着重赞叹菩萨。如同佛在《宝积经》中所说:“迦叶,就像初月被人礼敬胜过了满月那样(初月是满月的因),与此相同,如果有信受我教言的人,应当礼敬菩萨超过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是从诸菩萨出生如来的缘故。”

以上以圣教和正理成立了诸佛从菩萨生。

又诸菩萨以何为因

接着问:那么诸菩萨是以什么为因而出现的呢

论曰:“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论中说:“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三者,是佛子菩萨的正因。”换言之,菩萨是这三种德相所出现的果。

三者的体相如何呢

悲谓哀愍,行相体性如下说。无二慧谓离有无等二边之慧。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相等。新生无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达。菩萨所发此心,名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菩萨正因,即此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之三法。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

“悲”,指哀愍有情的善心,它的行相及体性如同下文所说。下文会着重解释缘有情悲、缘法悲和无缘悲这三种悲的行相和体性。

“无二慧”,指远离有无等一切二边的智慧。实相中本来离一切边,如是了达就叫做无二慧。

菩提心”,如同《法遍行经》所说:“菩萨应当由菩提心来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等同不二。新生无住一切法,由于所知和能知空无自性的缘故,全部周遍了知。如同自己所了达的法,愿一切有情也能如是通达,而成就正等觉。菩萨所发的这种心,就叫做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的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

菩萨的正因就是这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三法。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无上菩提的根本,一是如须弥山王般坚固的菩提心;二是大悲心周遍十方;三是心不住有无等任何二边的智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

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在菩萨三因中,由于大悲心又是菩提心和无二慧出生的根本,为了显示大悲是主因的缘故,颂中说:悲的体性对于成就佛陀广大妙果而言,初中后三位都极为重要。初位犹如播下种子;中位就像以水滋润而得以长养;后位好比果实成熟,成为无量圣凡有情相续不断的受用处,因此我(月称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礼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

犹如外在的谷物丰收,在初中后三个时位,分别以播种、用水滋润和最终成熟为重要。与此类似,就广大佛果而言,初中后三位,唯一以大悲心为最重要。

下面分别阐述。

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宝鬘论》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首先讲悲心“初犹种子”的涵义。

有了大悲心后,在见到其他有情备受诸苦时会心中难忍,为了救拔一切苦难有情的缘故,就会发心说:“我应当度脱这一切世间有情出离生死苦海,使他们都成就佛道。”进一步想:这个誓愿,如果离开了无二慧的摄持,单以布施等不能成办佛果,于是决定修持道之主要的无二智慧。因此说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是大悲心。意思就是,以大悲心而出现普度有情的菩提心,以菩提誓愿的驱使而修持无二慧,来完成佛道,所以说它是最初的关要,像种子一样。

《宝鬘论》说:“就像大乘经中所说,大悲心是一切大乘修行的前导,从中会出生以菩提心摄持的诸多菩萨行和无垢的智慧(无二慧),有智慧的人谁会诽谤它呢”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槃而般涅槃。

这是讲悲心“长如水”的涵义。

虽然初期发起了菩提心,但后面如果不以悲水数数地灌溉,就仍然不能修集广大的福慧资粮,或者由于缺乏悲心,取证声闻独觉果而入于涅槃,从而退失大乘。

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辗转无间长时增长。

这是讲“常时受用若成熟”的涵义。

而且,得了无边果以后,如果离开悲心成熟的话,那也不能成为无边有情长时受用之处,也不能使得声闻、独觉、菩萨等有情诸多圣果,辗转不断地长时增长。

也就是,只有悲心成熟的力量,才成为源源不断地救度有情的根源,才成为出现一切有情现前、究竟利乐的所依,成为无边有情长时受用之处。也只有悲心成熟的力量,才能相续不断地教化一切有情,使得他们辗转地出生圣果,不间断地使这个圣果恒时增长。

为礼敬彼,今由所缘差别,当显大悲自体差别。

为了礼敬薄伽梵大悲,现在由悲心的所缘的三种差别,来显示大悲自体的差别。

意思是在所缘和行相中,这里唯一以所缘来区分大悲。因为三种大悲都是以拔济一切有情苦为行相,这上无有差别,然而就所缘来说,有缘有情总体的相,缘多体、无常、苦性的唯法相,以及胜义中一切内外等法都无所缘,这三种差别,由此来显示大悲自体的三种差别,也就是缘有情悲、缘法悲和无缘悲三种。

首先显示缘有情悲的体相。

颂曰:

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缘生兴悲我敬礼

有情最初把本来无我妄说为有我,执著实有的“我”。之后把这个“我”以外的其他法说为我所,执著实有的“我所有法”。从我执和我所执这个妄动的根源而起惑造业,像水车一样旋转不停,毫无自在。这样缘着众生的苦而兴起拔苦的悲心,就是我(月称菩萨)所敬礼的对象。

诸世间人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次除我执之我,于余一切法执为我所。此执我我所之世人,由烦恼业索所系;依旋转之识推动而转;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无间旋转;其势自然下坠,要由励力乃升;虽有无知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无初中后之决定次第;于日日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无超出轮转之期。诸菩萨众见彼苦恼,发大悲心勇猛救护,故当先礼佛母大悲,此是菩萨缘生大悲。

一切大悲都是缘苦而兴起的,见到有情长劫流转生死,无由出离的苦相,菩萨就会油然兴悲。

“诸世间人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那些世间的有情在起我所执之前,先以我执的错乱力量,对于本来没有的“我”,虚妄地计执为有,执著这个“我”是实有。这就是轮转生死最初的因。

“次除我执之我,于余一切法执为我所。”起了我执后,除开我执之境的“我”以外,对于其他的内眼等、外色等一切法,就执为我所。既然立了一个“我”,那我执心必然要把其余一切法跟“我”相连。会说这是我所爱、我所恨、与我亲、与我疏,这是我的房子、我的眷属、我的事业、我的成就、我的喜好……像这样,会认为万法跟我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执著诸法是我所。

“此执我我所之世人,由烦恼业索所系。”这些执著我和我所的世间凡夫,都被烦恼和业的绳索所紧缚。我执和我所执是惑业的根源,只要没被消除,就无法制止起烦恼和造业,因此,世人一直在起惑造业中,无法摆脱。

“依旋转之识推动而转。”就像车轮一直被人推动而不断地旋转那样,众生一直被不断运行的妄识推动而转。

“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无间旋转。”以这种识现行的势力,就导致众生的心在深邃的生死大井中,上到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在各种生处里相续不断地运转受生。

“其势自然下坠,要由励力乃升。”就像水车转动时,按照它的势力,往下会自然下坠,往上却要努力勤勇才能使它上升。同样,众生在轮转的过程中,随着恶业的力量,自然会堕向恶趣,然而他从恶趣里脱出,就需要勤勇的功用才能逐步上升。

“虽有无知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无初中后之决定次第。”整个轮转的过程就是十二缘起,这又可以摄在烦恼、业、生三杂染中。虽然对于十二缘起支,描述时有固定的顺序,无明、爱、取是烦恼杂染,行、有是业杂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生杂染,说由烦恼造业,再由业受生等,但在众生现前的心中,烦恼、业、生三者并没有决定的前后次第。比如正现前时是生杂染,身心感到不适,之后因缘聚合,忽然起了烦恼,然后陷在造业中,所以在当下的心上,起惑、造业、受报三者现行的次第并不固定。

“于日日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无超出轮转之期。”众生就这样陷在轮回里,刹那不停地被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所逼恼,直到今天都没有超出轮转的时候,连一刹那的真实安乐也没有。

“诸菩萨众见彼苦恼,发大悲心勇猛救护。”菩萨们见到众生陷在这种恒时不断的苦恼里,就发起大悲心,勇猛地作救护。这种在尽未来际,救拔一切生死苦难的心,就叫做大悲心。

“故当先礼佛母大悲,此是菩萨缘生大悲。”因此,首先礼敬诸佛之母的大悲,这就是菩萨的缘生大悲。

接下来补充《善显密意疏》中对这一段的解释。

此六门法喻合说,非仅令了知有情流转之理而已。前虽说乐大乘者应先发大悲,然未说如何修习,悲心乃发,今说有情无有自在流轮生死,即显由此修习乃能引发大悲心。

《自释》里以六门作法喻合说,并非只是让学人了解一下有情流转的道理。前面虽然说到喜爱大乘的人应当先发大悲心,但没有说该如何修习来发起大悲,现在进一步说到,有情无有自在流转生死的苦相,就是显示按照这样修习能引发大悲心。

此复应思:由谁令其流转谓最不寂静未善调伏之心。于何处流转于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流转不息。何因如是流转由惑业增上力故。谓由非福业及烦恼力则堕恶趣,由诸福业不动业及烦恼力则升善趣。堕恶趣者,不待功力而任运自堕。升善趣者,非极大勤勇修集彼因,难得上升。

这又应当思维:一、是哪个使有情流转的呢是由最不寂静未善调伏的心。二、有情在哪里流转呢在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的整个三界生处里,不断地流转。三、以什么因缘这样流转呢由惑业增上的力量。也就是由非福业和烦恼的力量就堕入恶趣,由福业、不动业和烦恼的力量就上升善趣。在升、堕两者中,堕恶趣不必功力,就能任运地自己堕落,升善趣的话,没有极大的勤勇来修集善趣的因,就很难得到上升。

又于某一缘起中,三种烦恼随一生时,其他缘起之余二杂染亦相续不断。又时时为三苦之所逼恼,如水浪之滚滚而来。

而且在某一轮的缘起中,三种烦恼——无明、爱、取中,任何一者产生时,其余缘起的业杂染和生杂染也随之相续不断。而且在轮转的过程中,众生时时被三苦所逼恼,就像水浪滚滚而来,没有一时停歇。应当按这样思维来引发大悲。

此复应知初发业者,若未思自我流转生死而令心厌离,则于思惟他有情时,不忍其受苦之心,必不能生。故当如《四百论释》所说,先于自身思惟已,次缘他有情而修。

其次要注意,对于初业者来说,如果没有在自身上思维,我是怎样流转生死,来让自心发生厌离的话,那么在思维其他有情的时候,就必定生不起不忍他受苦的心。所以应当像《四百论释》里所说的,首先在自身上思维,之后再缘其他有情来修。

修他有情于生死中受苦,为即此能引生大悲心耶抑须余法助成之

曰:现见见怨家受苦者,非但无不忍心,且心生欣幸。见非亲非怨者受苦,则多舍而不问。是于彼无悦意相之所致也。若见亲属受苦,则心多不忍,其悦意愈重,不忍受苦之心亦转增。故欲引生大悲心者,于余有情务须心生最可爱乐悦意之相。

有人问:修其他有情在生死里受苦,仅仅这样就能引生大悲心吗或者还需要其他法来助成

回答:可以现见到,人在见到怨家受苦时,不但没有不忍之心,反而会生起幸灾乐祸的心。见到非亲非怨的人受苦,那多数都是舍而不问。这是因为心里对于这两类有情没有悦意相所导致的。如果见到自己的亲属受苦,那心中多数是不忍的,而且越是疼惜他、喜欢他,不忍他受苦的心就越强烈。所以,想要引生大悲心的话,就要对其余有情生起最可爱乐的悦意之相。

此悦意相由何方便得引生

诸大论师略有二规:一、如月称《四百论释》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大德月及莲华戒论师亦如是说。二、静天论师之规,如余广说应知。

又问:这个悦意相要以什么方便能引生呢

回答:诸大论师大致有两种法规:第一种,按照月称菩萨在《四百论释》里所说:“思维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等眷属,为了度脱他们的缘故,就能趣入生死。”月官菩萨和莲花戒论师也是这样讲的。第二种,像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所说的法规,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道理应当了知。

若能于有情思惟最可悦意,及于生死受苦之理,而修大悲心,则月称论师作此不共礼敬方为有义。若不能者,虽自矜聪智,直与鹦鹉诵经等耳。

如果能对于有情思维最可悦意相,以及他们正陷在生死里受无尽大苦的道理,来修大悲心的话,那么月称论师作这个不共的礼敬,对你来说才有意义。如果不能这样现为教授来修,即使自以为聪明智慧,也只是跟鹦鹉诵经一样了。

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

颂曰:

众生犹如动水月 见其摇动与性空

缘法悲和无缘悲,也是由所缘的体性来显示。颂中说:众生就像动摇的水月一样,具慧菩萨见到众生刹那变动的相,就会起缘法悲;见到这也是自性本空,就会起无缘悲。

水月摇动,一方面指水月一直在刹那生灭中,没有常、一、自在的相。这是譬喻有情的身心五蕴,无非是因缘所作的多体、无常、苦性的法,这上根本没有常、一、自在的补特伽罗。菩萨看到众生一直在这种唯苦法的相续当中,就会生起缘法大悲。

进一步要知道,就像水月由因缘合成,了无自性,正显现时不可得那样,有情也是众缘合成的,正现时就空无自性,如同幻梦。菩萨见有情性空,心中无任何所缘,同时见到众生处在幻梦中,一直在众苦相续里,所以虽无所缘,但同时兴起大悲,这叫做无缘大悲。虽然自性本空,但诸有情如幻事般,在自相的迷乱里受诸苦恼,菩萨了达一切法是空性后,虽然无所缘,然而能利益无量有情。

犹如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涌于水面,水中月影与所依水浪同时起灭,似有彼月体相显现可得。然诸智者明见二事,谓刹那无常及自性空。

就像清净的海水被微风所吹的缘故,波浪遍涌在水面上,水中的月影和所依的水浪同时起灭,看起来好像有月亮的自体显现可得。智者们会非常明了地见到两件事,也就是水月现象的刹那无常,以及它的自性本空。

水月是因缘所生,并非不待因缘而自体存在。既是众缘所现,它自身就无法住持到第二刹那,所以一直在刹那动灭当中,这就见到了水月的世俗无常相。而且,以缘起故无有自性,这就见到它正现的时候就了不可得,由此了知水月的胜义空性。

如是菩萨大悲心痛切,见诸有情堕萨迦耶见海,此无明味著出生之因,邪分别为相,一切众生无明大水,为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随自业转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无常苦及自性空。故欲证得佛果,摧坏众生无常大苦,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别相,成为一切众生亲友。故前云:“兴悲我敬礼。”

与譬喻类似,菩萨大悲心痛切,见到无量的有情堕在萨迦耶见海里,无明的大水时时流注,它就成为出生苦的内因。无明的水以邪分别为相,把本无的计为有,把本有的计为无等等。一切众生的无明大水时时被当下的非理作意的邪分别风不断地鼓动,以致于造下了各种善恶业,如同天月。又随着自身的业力而运转,就如同天月投下的月影。这样,就出现了果位的恒时不断的幻影现相。这些幻影是因缘所生,为因缘所住持,因此刹那不住,而且无有自性。所以,整个世间界里的有情刹那刹那都在受着无常之苦,所显现的一切都是自性本空。

菩萨见到了众生的苦相以后,自己特别想证得具有无上智悲力的果位,能够最有效地、最直接地摧坏众生身上的无常大苦,引出众生心中的正法甘露妙味,遣除掉众生心中的一切邪分别相,而成为一切众生最可信赖的亲友。像这样,菩萨见到众生受无常苦以及众生现相自性本空的缘故,发起了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因此前面说到“兴悲我敬礼”。

 

入中论,讲记,法华经,菩提心,佛子,宝鬘论

回复 rzlzs 入中论自释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入中论自释 》讲记

 

 

 

 

 

入中论,讲记,法华经,菩提心,佛子,宝鬘论

 

 

入中论,讲记,法华经,菩提心,佛子,宝鬘论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入中论自释讲记(前五品)一发布于2021-12-06 1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