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

 

大圆满钦宁体共同前行

实修引导之法轨讲记

 

晋美朗巴尊者 造轨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今初(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这一分引导包含两部分:一、实际观修引导,二、教诫等起在一切闻法时、修法时都应珍重。

 

一、实际观修引导

 

初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者,即如是起一心想:住轮回中的一切有情,自我无始以来,无一未曾作我父母。作父母时,大恩护持,好食予我,好衣赐我,极为慈愍,故纯是养育我的大恩人。此等一切恩人,虽欲求乐,然于乐因十善不知修行;虽不欲苦,然于苦因十恶不知断除。所欲所行背而驰,道已颠倒,沦为愚蒙,犹如生盲独留旷野。此诸有情诚堪悲愍!我此次闻甚深法后修持,有能成办彼等义利,故今发心,欲令为六趣苦所逼恼此等父母,远离一切六道中的别别业现诸苦及其习气,而当得一切种智果位

 

这一段文是引发广大意乐菩提心等起的内心道轨,它是要通过正理实际观察到状况,在内心引定解后,自发自觉地想到我要发这样的心,从而发起。当心发起的时候,就出现了广大意乐的等起,它在缘起点上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来引发此等起呢要透过内心上知母、念恩、欲报恩这三者,再进而转到悲缘有情、智缘菩提这两分上,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这就是菩提心。这里广大意乐的等起就是指起了这个心想。而修前三分是引出智悲两分的方便。

先是知母,“住轮回中的”以下文字的引导,这是展开广大的观境。“住轮回中”四个字出来时,要出现空间上的广大无边,在意境上,要观照到住在轮回中的一切有情,包括十方世界里所有的地狱众生饿、旁生、人、阿修罗天人,无量无数。“自我无始以来”,就在时间上出现从无初始以来一直到今生的无量的生世。从中马上就想到:我受生过无数次,在这无数生当中,每一生都有父母,轮回里的一切有情没有一个不曾作过我父母。这样就确认有情都是我的父母。

之后要缘想:这些有情过去做父母时对我有何等恩德。“大恩护持”一句,包括生恩、养恩、教知识恩、赐财产恩等等,这里只是就养育恩做个启发,应当展开到一切大恩上。从“好衣与我、好食赐我”这两点,心上很容就浮想出来,从我小的时候开始,父母怎么至极慈悲,做鲜美的食物给我吃,拿很好的衣服给我穿等等,从这里能想到,父母的确纯粹是有养育深恩的恩人。以“大恩护持……极为慈愍”这一句作为理由,会确认到“这些有情纯是养育我的大恩人”。“大恩护持”等的内涵,可以根据《备忘录》的修轨,展开来思维,增上念恩的广度和深度。

之后,要想到这一切恩人现今的处境。假如他们已经完全离苦得乐,也没有我可报恩之处,然而他们现在处在极为悲惨的境地。

这又要由因和果两方面思维,因上要看到,完全像瞎子一样在险道里奔,心里虽然想求乐,却不知道要修乐因——十善法;虽然想离苦,却不知道断苦因——十不善法,所欲和所行背道而驰。然后再想到,这无数父母们都走在非常颠倒的路上。这又可以从理上认定“父母正处在非常可怜的状况中”。所想的是求快乐,所做的却是远离乐因——十善法,所想的是离苦,所做的却是不断除苦因——十不善法,结果一直都是在离乐和得苦,所欲所行背道而驰。这就能看出它的道是颠倒的,全是走在制造苦、远离乐的路上,完全成了愚蒙的状态。所以说“所欲所行背道而驰,道已颠倒,沦为愚蒙。”

然后浮现出一种景象,就像在一个无边旷野当中,一个天生的瞎子被孤独地遗弃在那里,那多危险!各种险情时时会发生,有风暴、豺狼,干渴、困顿等等。要把轮回想象成一个无限长远的荒漠,把父母想象成一个瞎子,不知道路径在哪里,周围充满了各种险情,因为他们看不清路,在险路里奔驰,所以这有多危险!这时就想到,的确需要由我来拔济他们。他们目前的确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地。这是事实,并不像世人讴歌的太平、安乐等等,实际上轮回是一幕极大的苦剧。这时心里会认定,这些有情实在可怜,这时就起悲心——“此等有情,诚堪悲悯”。就是说“的确可怜”,这是由前面观察父母的处境而来,知道“瞎子独留旷野”的处境,就会肯定“的确是非常可怜的”,这叫“诚堪悲悯”。这句话要从观察后的心里发出来。之后要发起悲和智上面的两分心,这要由想报恩的心而发展出来。

然后想到:我现在听大圆满前行、正行等等的甚深法,然后我按照法轨修持,就有能力成办一切父母有情的义利。这是强有力的理由,让我们发心。因为父母处在极险恶的境地中,而我又有这么好的因缘,闻到甚深法,只要努力修学,就能很快成就,而成就了就有很大的能力。像观世音菩萨那样,能够普门遍入,在一切众生界里,施展无数通变化、无数手眼,去救济众生,救济父母。

这时就想到:我现在一定要发心。发心又有智和悲两分,悲上就要想到:这一切被六道苦逼迫得非常厉害的父母们,我要发心让他们远离六道中的别别诸业所现的诸苦以及习气。这时的发心要彻底,要让父母身上有的下至丝毫的苦因苦果都全部远离,这叫做广大意乐。从境上,包括尽虚空界的一切轮回有情;从拔苦的程度上,要拔尽六道所摄的一切苦因苦果。

业所现诸苦,这叫苦果,也就是三界六道所摄的所有根身、器界所显出的苦相,这些全叫苦报。这时不能只落在一个苦苦范畴,包括天界全部都是苦,因为都是一种以我执造业所变出来的苦相,根本没有脱离生死,所以六道中的一分一分不同业所现的诸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全部要远离。再从苦因上,一般是说业和烦恼,这里推究到习气,就是到最细分的习气全部要断尽,不达到此目的决不罢休,是这样的广大意乐。所以,从这上发起一种最彻底的悲心。

“当得一切种智佛陀果位”,就是以智分来缘有情,让有情脱苦以后,究竟把它安置在哪里呢就要想到,人天是三有边,还没有脱出苦轮,声缘罗汉果是寂灭边,没有显发无量的身智功德,这都不是彻底的发心,要把这一切法界父母全部安置在不住两边的一切种智佛的果位,那么这一分的考虑就到了究竟了。

当思维已经运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就起了决定的心,心里真正起了愿:我一定要把轮回里的一切父母全部从六趣的一切苦因苦果中脱出来,而且全部安置在一切种智佛的果位。当起了这个心,就叫做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等起就是指起这个心。

这以上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等起的引导。

 

二、教诫等起在一切闻法时、修法时都应珍重

 

如是等起,于一切闻法时、修法时,皆须珍重。原因是:随修任何大小善根,由方便摄持善根,即是加行发心殊胜;其善不为他缘所坏,即是正行无缘;善根能令辗转增长,即是结行回向印持,此即由三殊胜摄持,无有可缺方便。

 

 “如是等起”以下整个一段都是开示缘起上,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至关重要。整个从上到下一气呵成,钩索连环般能让我们发起很深的定解。所以要把握住理路的连贯性。

“如是等起,在一切闻法时、修法时,皆须珍重”,这是所立,是修法的宗旨。“原因是”,这是讲它的能立。即总的来说,无论修持什么大小善根,都要以三殊胜摄持,缺一不可。又从正反两方面去证成,正面要看到多不必要,反面要看到少则不行。

因为一个修法无非是初中后三环节,最初要发心,要引入到大乘道,这必须要以方便来摄持,也就是用菩提心这样一个心来摄善法,他才真正在缘起上入了大乘道的轨道。接着在行善的时候,只有住在无缘里,又包括两分,真实的道体就是离相而行一切善法,这样善根就不会被分别识的执著给破坏掉。低一等来说,就是心住在法的所缘上,不住在非法的所缘上。像这样就保护好了善。善法做后完结时,要使得这个善根辗转增长,必须靠结行回向印持,也就是靠祈愿力量来印持善根。由于心上这么祈愿、印持,就有缘起的方向。心上这么发愿了,就使得这善根往这方面发展;心上没这样发愿,善根不会往这方面发展。这样把握修善的三环节,就把握了整个过程,不必再多。

从反面来看,没有缺少三殊胜的方便。假使缺其中一个环节,当然也可以介绍更简要的办法。但是没有前面的发心,根本就不能入大乘道;没有中间的无缘,也无法护持善根;没有最后的结行回向,也不能使善根辗转增上、无尽增长。所以,没有可缺少的方便。

这是总说,凡是想修大乘的善法,必须以三殊胜摄持,才是真正的殊胜。否则在缘起的轨道上就是残缺不全的、不完善的、有缺漏的。

以上总的成立了“在一切修法时,对此菩提心的等起都要珍重。”之后,“是故闻法”以下,是再推到特别的闻法上来说明这一点。

 

是故,闻法时也当先以闻法轨理为主,其中又以等起为至要。如颂云:“唯依内心善恶之差别,善恶不随影像大小定。”依此义,若自求地位、名声等,以此励力求现世法之等起,则无论闻多少法,都不成为真实之法。因此,先内返调正自心等起,至关重要。若知如是调正等起,以方便摄持善法,则成为无量福德上士道之入径。而不知如是调正等起,纵然外现种种闻法、修法,亦唯成法之影像。

 

在透视到缘起必须这样运行,才能达到大乘善法的点上,成为成佛的正因。那么这个闻法,当然是以内在的闻法轨理为主。闻法的轨理就是意乐和行为。它是表缘起,当然不是以外在形相为主,而是以心和行为的轨道为主,由它决定果报。因此要切实把握到闻法的轨理。而闻法轨理又是由最前因作为缘起而引动的,所以它以等起为至要。由开始的起心来决定它的走向,以及未来从初到中到后的所有进程。所以最初的等起就像播种子,或者就像射箭的第一个发射,又像车子初踩油门的第一下运作,它决定着方向、前途。这样就知道,闻法要以内在的意乐和行为的轨理为主,在这一套的意乐和行为里面,又以最初的等起为极重要。

进一步引《功德藏》说,缘起不是看外在的影像大小,因为心是作者。就是看心如何,心是善,一切结果就善;心是恶,一切结果就是恶。那么心的善恶不是随外的影像大小定,是随着内在善恶的内涵或者说差别来定。“唯依”两字是断定缘起就在这上面。

以这个缘故再进一步推,假使自己以希求现世的名声、地位等等,以这些求现世法的等起,缘起上决定了就往实现现世法的轨道上走,而这种寻求多数是往恶趣里走的。这样无论闻多少法,都不是真实的法,因为法的真实性不是看外面的形相,或者口里念什么、姿势上做什么来决定,关键在心上。如果心上只是求现世名养等,那多数是往恶趣里奔,它不成为法道,不成为真实的法。因为法道有三种,下士、中士、上士三种道。下士道要以求后世义利为主,之后才有真正的法道。由于心求现世法,无论学什么心上的缘起都是往追求现世法上走,这上连下士道的内涵都没有,所以就能断定怎么做都不成真实的法。

因此,首先不以外为主,而是向内返回,调正自心的等起。最下等也要以求来世义利为主,这是下士道的等起;进一步要求解脱生死,这是中士道的等起;进一步要发起把一切有情救出生死安置在正等觉佛果位,而求一切种智佛果的心,这是上士道的等起。只有在这个等起上面,才可能通向大乘佛果。等起一偏了,无论做多少都是在非法的道上行驶的。这样才知道,最初向内调正等起是至关重要的。

之后,又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如果知道这样调整等起,按照本法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来发起,的确就超过了前面求现世的等起、求来世的等起和求一己解脱的等起,这就是所谓殊胜大乘法的等起。他叫广大意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不只是为他们求一个现世或者来世的利乐,而是要求去掉尽虚空界的一切父母三有轮回的一切苦因苦果,之后安置在一切种智佛的果位,因此这叫广大意乐。当内心已经开拓出了广大意乐的时候,缘起点上就已经进入了无量福德的上士道。

“入径”是进入途径的意思,就是心上一起了这样的等起,直接就入了上士道。这是一个口子,譬如码头、渡口,就在那里船能入海。同样,从心的这个缘起点上直接就入到上士道。而这是成办无量福德的一种道。所以,我们不要只求现世名利,这是对缘起愚昧的表现。当真正深透地认识到了缘起的开发点,以及它将来所呈现的果相,就知道从这里就会出现无量无边广大福德。它叫做无量福德上士道,因为以菩提心摄持,下至做一点善行,出现的福德量都是尽虚空界无法容受的。所以要知道,我从这里就能进入无量福德上士道,所以它就叫入径、渡口、码头,或者上高速公路的入口,从这一点上入到上士道去。

相反,如果你不知道这样调整等起,那外面闻法、修法什么都会做,但只是法的影像。因为法取决于内心,内心取决于当下的缘起,缘起上面没有这内涵,很差地落在求现世的等起,或者求离怖畏、得现世名利,那连丝毫法的内涵也没有,这就叫做法的影像。法的影像就是假的意思,就像人的影像不是人,狗踩着人的足迹,但实际上不是人走的,是狗走的,跟龙多上师讲的几个比喻一样。意思就是,它只是一个假的影子,它不是法,因为法最低是要有下士内涵。

 

是故,闻法时、修法时,或修圣、或诵,或礼拜、或右绕,乃至称念一句嘛呢时,以此等起菩提心摄持,至关重要。

 

由上面,正反面从缘起上都透彻地观察以后,就得到了定解。缘起最关键的是,一开始要用广大意乐菩提心的等起来摄持。无论修什么善,有这个就成为无量福德上士道的入口,没有这个就是落在道外面。也因此,闻法时、修法时,或者修本尊时、修密咒时,礼拜时、右绕时,下至一句念嘛呢时,都要以菩提心的等起摄持,它是缘起的要害,无则不可。也因此最后下结论为“至关重要”。

 

戊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等起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的等起,分成三分引导:一、缘起理趣的引导;二、操作方法的引导;三、以教理结合例子证成这是如实观。

 

一、缘起理趣的引导

 

其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等起者,如《三相明灯》云:“一义亦不昧,方便多不难,依于利根故,秘密乘最胜。”谓此秘密真言金刚乘中,入门之道多,积集资粮之方便多,有不需自行甚大难行而能证果之甚深方便,究其根本亦在于变换欲乐。如云:“诸法乃缘性,枢要在欲心。”依此,说法处所及导师等,不应如彼庸常不净之相而观,而应观五圆满后谛听。

 

要看到祖师引导的理路,按照《三相明灯》所说,以方便多不难,成为秘密乘殊胜的要点。也就是说,密乘殊胜的一大原因是其中有很多入门的道、很多积资粮的方便,不必自行大难行有能证果的很深的方便。这些方便推究它的根源、根本,也就是变换欲乐上。因为按照教典所说,诸法是一种缘起性,道果也是由缘起而来的,而缘起关键在于内心,内心关键在于欲乐。就像车子的运行关键在于驾驶室,驾驶室里关键在于司机。按这样归在自心中就知道,左右缘起的关键要素是内心的欲乐,也就是自身的一种习惯性。

内心喜欢做什么就叫“欲”,这样一种欲或者心里的喜好、习惯性没有变,就在老缘起上走。如果认为自己现在只是成佛的因,自己的实相当中是非常不清净的,要通过修心变成清净,那就落在因乘上了。这个欲不换过来,就会一直随着老习惯走,可能三大阿僧祇劫都是一路的习性,总是把根身器界看成不清净的,认为真的

有个不清净,我们现在不断地修,最终能修成一个新的清净的东西,这样的见解和欲乐就不能和密乘的见地契合。

那么,现在要出现广大方便,关键是要变换欲乐。也就是要换掉过去的心理习性。因为自己的心已经一贯随顺错乱的想法,把万法看成了不清净的,认为我是不清净的,根身是不清净的,处所是不清净的,法也是不清净的等等。随着这种缘起去转,就最多落在因乘上了,这是一种错乱,没有合乎法界的实相,这样就落到下乘上去了。

现在要入金刚乘,关键在于缘起,缘起又在于内心,内心又在于欲心,欲上的重点又在于换掉过去不符合实相的心理习惯。首先,是对本来清净要有胜解,要生起真实信心,要能相信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时就调动起欲心,想回到如实了知的状态,恢复如来的知见,而不想再迷失、再落在虚妄的见解里,就有了这样的欲。它成为缘起上的要点,从这里开始往恢复本来的方向上走了,这就是金刚乘的等起。

心里胜解了一切法本来清净,心里愿意换掉不对的知见、观念,想回到实相而不愿迷掉,以这个欲就会常常住在清净观里。从这里开始能入金刚乘,以及展开无数密乘的清净观行。

以此缘故,对于说法的处所、导师等,再不能随顺过去迷乱心的观感,认为这个世界都是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导师是五蕴不净的苦相,或者时间是刹那性,眷属都是凡夫,有真实的烦恼心等等。不能这样想,不然就始终耽著在这样的错觉里,就回不到实相本身。认为真的存在不清净的现相,这是根本性的错乱。应当认为现在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管怎样全是清净的,这样才会恢复本来。也因此,以后就要按照明观五圆满来听法,这才有了广大方便密咒的等起。

与前者的差别是,前者在于展开心量,不光为一己谋求现世和来世以及从轮回中解脱的利益,而是为了尽虚空界一切父母有情脱离一切苦因苦果,获得一切种智佛果而发心。这时就把意乐拓展到极其广大的境界,就叫做“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而这里是要回到本来,回到实相,回到未迷失之前。为此就要按照本来的实相来起观念,这叫做“清净观”。又可以说,一开始就不经过各种分别戏论,或者各种下层的见解,唯一以如来的知见作为自己的知见,佛是怎么看的,我们就怎么看,本来是如何的,就如何了知。由于起了这样的清净观,相信一切都是佛,本来清净,这就有了密乘的等起,是真正往金刚乘上趣入了。以上是缘起理趣的简单的引导。

 

二、操作方法的引导

 

也即是:处圆满,观为究竟法界宫;师圆满,观为法身普贤;眷属圆满,观为如来心印传、持明表示传之萨埵男女众,皆是男女本尊自性。或者:说法处所,观为铜色祥山莲花光明宫;说法导师,观为邬金莲师;我等闻法眷属,观为八大持明、王臣二十五尊,皆是勇士、空行之自性。或者:处圆满,观为东方现喜刹土;师圆满,观为圆满报身金刚萨埵;眷属圆满,观为金刚种性尊众,皆是萨埵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处圆满,观为西方极乐刹土;师圆满,观为无量光佛;眷属圆满,观为莲花种性尊众,萨埵男女尊皆是男女本尊之自性。无论如何,法圆满为大乘法,时圆满为常相续轮,此即于本来如是,而起如是了知之心。如是明观,即法本如是而如是知,此外并非将不是观成是。

 

操作方法的引导,就是配在所传的法上,做各种五圆满的观想。譬如传大圆满法,处圆满是密严法界宫,师圆满是法身普贤,眷属圆满是如来心印传、持明表示传的萨埵男女众,通通观成男女本尊的自性,就是全部都是佛。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本来实相。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分开的五种实相,只不过就观待世俗心,有分处所、导师、眷属、时间、法门的五分。当错觉已经消失时,真实的法性是不二的,但是就我们现前来说,就做五种圆满的观想。

圆满是本来圆满,是大圆满,它没有什么缺失的,一切本来圆满,一切都是在这本性中圆满具足的,它不是由因缘造出什么来。这样,处本来就是密严法界宫,上师就是法身普贤,观成法身佛,眷属就是本尊。或者传授莲师法门,就观想处所是铜色吉祥山上的莲花光明宫,这是净土,说法师就观成邬金莲花生上师,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王臣二十五尊,都是勇士、空行的自性。或者传金刚萨埵法,那就观处是现喜刹土,师是圆满受用身金刚萨埵,眷属是金刚种性的尊众,都是男女本尊的自性,都是男佛、女佛,只不过现出男相、女相,实际都是佛。如果是传弥陀法,那就观处是西方极乐世界,师是阿弥陀佛,眷属是莲花种性尊众,也都是男女本尊自性。

诸如此类,可以配合传不同的法做不同的观想。但实际上都是一个要点,都是本来清净,本来是佛,就土而言是净土,就师而言是导师佛,就法而言是了义大乘法。所谓的大乘法也是自心本来成佛,本具如来藏,它是真实的大乘,而时也是常相续轮。这是如实观,就是本来如是而如是知,除此之外,不是把不是的东西观成是。像这样就是清净观的操作。

 

三、以理证成这是如实观

 

譬如,上师本是三世诸佛总集体性,上师之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此即总摄三宝;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此即总摄三根本;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此即总摄三身;又复为过去诸佛之幻变,未来诸佛之生源,现在诸佛之补处;再者,对于连贤劫千佛亦未能调化的我等浊世有情,从摄持的大悲、大恩角度而言,较一切佛尤为超胜。如云:“上师佛陀上师法,上师亦即是僧伽,上师一切普能作,上师具德金刚持。”

又,我等闻法眷属,也由本体为如来藏,所依为人身宝,助缘为善知识,方便为师长教授所摄受,故是未来之佛。如《二观察续》云:“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垢净即真佛。”

 

用教理来证明观师和眷属是佛是如实的,不是夸张。一旦理上通了,就能自觉地入到清净观里,没有什么疑惑。以上师为例,上师是三世诸佛总集的体性,也就是说上师的体上具足一切功德藏,具足三身、五智、无量恒河沙数功德等等。

因为一切佛在本体上是一样的,并没有功德多和少的差别,所以说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体性。总集是指一切智慧、慈悲等的功德都集在里面。首先以理来说,上师的身是僧,语是法,心是佛,因此是三宝的总集。或者说身是上师,语是本尊,意是空行,是三根本的总集。或者说身是化身,语是报身,意是法身,是三身的总集。又可以说是过去佛的化现,只是在我们的心前变出一个人相,实际是从诸佛法身中应缘而变的。再者,从作用来说,是未来诸佛的生源,也就是以上师的加被力可以使众生都还归法界而成佛。再者,他是现在佛的补处,或者说代表着现在佛来行持佛法事业。又从恩德这一分来说,我们在贤劫千佛出世的时候,都没得到调化,直到现在遇到上师,从摄持的大悲大恩这一分来说,比一切佛还超胜,功德与佛同等,恩德超胜诸佛,这样就从理上证成上师是佛。

“如云:‘上师佛陀等’”一颂,这是以续部的圣教来证成。也就是以佛的语言,直接说到了上师是佛是法是僧,一切能作,是具德金刚持,这样以圣教量能决定上师是佛。

接着是引眷属为例,也是以四因证成为佛,本体为如来藏,所依是人身宝,助缘是善知识,方便是得到师长的教授摄受,所以是未来的佛。为什么呢他本身是佛,只不过现在暂时被虚妄分别的客尘遮障了。但是现在已经得到了人身宝,出现圆满修集佛法的机缘,又有真佛善知识做觉悟的助缘,再者被上师的教授摄持,就成了能够直接回归菩提的方便。那么这些内外因缘聚合的缘故,当然必定成佛,因此以这四因证成眷属是未来佛。

《二观察续》是引续部教证,的确说到了有情是佛,只是暂时被一层迷雾般的虚妄分别的客尘障蔽住了。就好像一尊睡着的佛一样,只要有人一唤醒,他从虚妄分别的迷雾里一出来,就回到了本来佛的境地,也因此叫“垢净即真佛”。对于眷属,要么你直接观他本身就佛,要么还有一点现相的执著,就可以想:他只是暂时睡着了,其实是一尊佛,等到一唤醒就成了佛。

因此,观眷属为佛,不是把泥巴观成黄金,是本来为佛也观成佛,这叫如实观。这样了解清楚了,就能够直接趣入广大方便秘密乘的等起。所谓的等起就是起这样的明观,起这样的如实观,当它一起的时候就契合到本来实相,这叫做金刚乘的等起。

 

 

小提示

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

 

 

 

 

 

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

 

 

点击“ ”收听堪布录音

 

 

 

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普贤,上师,大圆满,引导文,轮回,观世音菩萨,菩提心,三相明灯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普贤上师口授—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第五十四讲发布于2021-12-06 11:29:29